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关于“百分数”,直接从数与代数领域移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成为表达统计量的一种表达方式,应该说,这一变化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要将百分数移到统计与概率呢?我想,一方面,可能从百分数的定义来看,它作为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但是学习它还能表示两个不确定性数据即随机数据的倍数关系;另一方面,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更多用于统计数据作出判断和预测,以此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点,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的统计、判断将成为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而百分数更便于比较作出合理判断。
通过阅读吴正宪老师的案例导读,我加深了对百分数移动的理解,重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通过百分数的学习,发展学生数据意识,感受百分数的判断与决策功能,体会判断和决策的结果没有对错之后,发展数据意识是根本原因。
在教学中,怎样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感受百分数学习的必要性?如何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可以表达随机数据的倍数关系,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这应是在进行教学时重点思考的内容。过去的教材中,认识百分数是从意义开始的,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常见的百分数,边读边写,在读写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表示羊毛的含量点整件衣服的百分之七十,即一件衣服中有百分之七十是羊毛含量,不是纯羊毛。现在想来,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仅仅从形式上建立在表达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指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为什么这里要用百分数来表达。即使后面专门用一个单元来认识百分数表示率、比的实际问题,但大多数学生也仅是将百分数实际问题套用分数问题来解决。现在移到统计单元后,就需要着力去思考,用作为统计量的百分数情境切入,那么,百分数在生活中最常用的是哪里?不用百分数是否可行?以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作为真实情境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开展教学。
吴正宪老师是借助于这样三个环节来认识百分数的,第一步,通过选代表参赛这一实际情境引入,两位选手的投中次数分别是9、5次,学生发现无法判断;于是给出投球总次数,学生判断时,会不自觉地对投中次数与投球总次数进行比较,在追问其表示方法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在交流中,明确了日常生活中,将两个量之间的倍数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用分数表达达成了共识,建立了“命中率”这一共同的判断标准。二十分之九表示的是投球总数是20次吗?追问中,对二者倍数关系的感觉逐渐建立,进一步感受数据中透露着信息。第二步,增加了2位选手的数据,放手让学生比较4位选手的命中率。学生在比较时发现,只有将分母变成相同的才利于比较倍数关系的大小,感受将分母变为100是最容易看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于是将4组数据全部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用百分数的符号标记,在读写中认识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分母为100的分数之间是有着区别的,体会百分数对确定数据倍数关系的表达,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也在此明晰。第三步,对于比较百分数大小后作出的判断决策是否准确进行探讨,体会数据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理解数据的随机性。此时课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延伸到对数据的讨论中,让学生感知只有在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中,结果才可能相对稳定,但是也会出现特殊情况,引导学生在发现规律的情况下,能够承认并接受数据特殊情况的发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