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两米面宽的馄饨店
03
一位年轻的小姑娘,扎着马尾,微笑着站在小小的收银台后。
请注意,是小姑娘,而不是中年的脸似圆盘的油腻大妈。
“ 一碗全素馄饨 ”,通常我都是这样开始,现在基本每周三或周四都要来一次,好像就是为了看小姑娘似的。
“ 请问是干的,还是湿的?”
什么什么,还有干湿之分,初次听到这种说法,你肯定也觉得新鲜。
原来,所谓干的,就是将馄饨一个个齐齐整整摆在一个雪白的长方形盘子上,有点像西餐。如果去日料店点了煎饺,习惯了煎饺是那样干呼呼的送上桌,可是上海馄饨不就是汤汤水水的吗?
真见到了,心里就赞叹其精致了。这家的服务手法,也算小精致。
点好餐,小姑娘一般都会抬眼审视一下迷你餐室。
“ 那您先这边等一下,您的座位就排在那边两位用餐完可以吗?” 这是在给你安排座位。
04
小姑娘真是机灵得很,这小小餐室里每一位客人用餐用到什么程度,你前面的客人排在哪张桌子后面,轮到你应该再排在哪里,她都了如指掌,绝不会错。
一般的馄饨店,粗鲁的叫喊声响遍整个店堂:
“ 123 号 123 号在哪里?”
真是没胃口,味道再好,也别叫我去。
小姑娘还兼收拾桌子。
这收拾桌子的手法也看着可心。白色的小抹布,叠得方方正正,仔细地擦一遍换一面,再擦一遍,你就天然地相信,她打理的东西一定是干净的。
也是奇怪,来这里吃的食客,就没有什么撒了汤、丢一堆骨头残渣类的动作,当然一般吃碗馄饨也不会有什么残渣,即使点炸猪排等也不会乱丢,就没见过哪位食客吃完能丢下一摊不忍直视的垃圾。
05
好了,坐下。
小姑娘很快又递上一杯茶、放下餐巾纸包着的筷子。这个小细节,已经完胜上海滩全部馄饨店。这里绝没有一张桌子会摆一个插着大把筷子的不锈钢家伙,也没有任何一个装着醋或酱的小罐子。
耐心等候,绝不能催单。整个餐室安安静静,所有不登大雅之堂的举动,你都不好意思现出来。
“ 来,您的全素馄饨 ”,小姑娘带着一种很尊重食物尊重餐盘的气势,将你点的东西端过来,如果是干的,她会再送上一小叠蘸酱。
这小姑娘的培训是店主亲自做的吧,我猜店主大概是个地道的老上海后代,之后又去过日本。
放下手机,现在开吃。
素馄饨能做成这样,入口略带肥汁而不干巴巴,的确有特色,看得到里面包裹的馅,不过就是菜和豆腐,不知道还放了些什么秘制品 。
还有什么鱼肉馅、三鲜馅... 一个星期吃一个品种,真是给我们这些无趣的上班狗加了个念想。
06
20 多年前,我曾经跟着一位高中同学,一起去她在市中心的亲戚家。我们去市里参加一个朗诵比赛,顺道去看她姑姑,应该是秋天的下午。
别的都忘记了,只记得非常细窄的木楼梯,要慢慢地走上去。
忘记是赶巧了,还是特别做起来的,她家姑姑也是用馄饨招待我们,那个时间点不是饭点。
那个馄饨也是吃着有些不一样,菜切得很细,汤很鲜,不是很大的,我乡下外婆包的馄饨又大又鼓,一口咬下去,可能咬到半个荠菜根呢。
一边吃,一边还看到压着桌子的玻璃台板下白色镂空纹的桌布,抬眼看墙,挂着很多很多照片,一抹阳光正好照在一个镜框上,反射着亮亮的光。
上海人素有螺狮壳里做道场的本事,那个小屋子,布置得极为雅致,有暗绿色的窗帘,有一架手风琴,还有一个唱片机,电影里看到的那种。
上海人对于馄饨的喜爱,就像北方人说的,“ 好吃不过饺子 ”,而老上海的腔调,真是无论在哪里,就像空气中的兰花香,总是那么特别。
(由 “像一棵树开花的树” 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