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少睡眠,一早又被屎憋醒。外头大雨倾盆,雷声隆隆。暂无睡意,躺在船上胡思,辗转。
不读书,毋宁死。脑子里冒出这六字。想来是昨天听喜马拉雅FM时看到的,打开的第一个界面就蹦出这六字。想来这六字本意是好的,劝诫人读书,告诫人读书的重要。但言辞重了。对于那些从不读书的人,等于在骂人,你小子不读书,干脆去寻死吧。首先劝的不高明,且实则也没那么严重。我妈就从来不看书,也活得挺好。这会清晨六点多,我估计她八九不离十起床了,准备早饭,做些细碎的家务事,七点多匆匆赶去上班。一直以来。我也会对我妈循循善诱,说你看本书吧,不要下班后一天两集连续剧了,再加个新闻夜班车,这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于你自身,其次,我也没法和你深刻交流。每次出门溜个大街,想和你说点什么想法,你就像一个石化的远古生物,再难接受一个新观点,听闻只有一种态度——生气。真的,不读书,最大副作用是僵化,听闻自己认知范围以外的见解和观点,因思维的僵化而导致面部僵化。继而就只会生气,而生气往往是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用。把一些新的观念视为异己排除,旧有的积习一再重复。不论生活如何变迁,可谓不是一种重复?若一个人过重复的生活,但在阅读中不断革新自己,此可谓是一种重复?
爸爸是会装模作样看看书的,在那本翻烂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盗版书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有时还做做笔记,像是基督徒读《圣经》一样。他爱买书,有一次买了两麻袋旧本线装书,估计买完就后悔了,从此,那两袋书再不见天日,一直放在老屋的某个房间里发着霉。这点我倒是像他,爱买书,借书也十本一借。(学校一次至多借十本)后来我觉得这样不妥,不仅导致下次去图书馆看到好书没法再借,且在规定的日期也读不完,阅读反而变成负累。后来我就告诫自己一次只借一本,至多两本,看完再借。但最近旧疾复发,借阅信息上又不知不觉填满了十本。某种程度上,我感觉借书,买书的乐趣大于看书。前提是买的是旧书(便宜)且有不错的读物,再者是看书时没看到特别入迷的书。所以,总体来说,我只是属于一个伪好读书者,这我倒是得承认。
我的一个朋友爱看书,电视机两年没开了,蒙了层灰。每晚,他就陪女儿读书,读什么书让女儿自己选。他也会推荐书,借阅书给我。不用太多申辩,父母影响着孩子,从言行举止到各个方面。我有理由相信那些一得闲便以看着连续剧为喜好的同学,和在他们家中坐着的父母姿态如出一辙。所以,我敬重这样的朋友,我们有共同爱好,可谓志同。我们又都不喜好烟酒与赌博,可谓道合。我对朋友的定义很简单,共喜好,同厌恶。有时候人会感到孤独,是因为周遭人的好恶都不同。
第一次有人给我推荐读物,是小学的华老师,一位我十分敬重的老师。她送给过我一本老版的高尔基的《母亲》,那年寒假,我读的格外卖力。本来就读地慢,又强迫自己要做抄录,好几个晚上一直读到凌晨一两点,外头下着雨,仍然精力充沛。她给我推荐过《读者》杂志,之后有很长一段日子,每期必买。直到小镇上的报停不再出售报纸,做起了修理手表和各类精密仪器的生意。不能说一本读物如何影响到我,一个人被一本书影响,要么是自我没有形成,要么是本身太肤浅。我认为,影响不仅仅取决于读物,而是准备去接受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本质是气息相投。哦,就像我遇见了它,发现了美,也发现了更深层次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