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八):壮士蹈海赴国难。
在历史上,北洋王朝似乎并没有北洋水师那般高光,原因是倾注大清万千心血,曾经睥睨亚洲的世界第6海军“北洋水师”,在与宿敌的国运之战中败的是如此惨烈,无数人为之叹惋。然而,作为袁世凯遗书中的3位人杰之一,黎元洪也是“北洋”与“南洋”两大集团固步自封的见证人。
作为广东水师“广甲舰”上的五品要员,黎元洪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为北洋水师的战败而背锅。毕竟清朝的三大水师,分别是李鸿章、张之洞以及沈葆桢等封疆大吏分庭抗礼的资本,而即使黄海海战已经爆发,威海卫要塞危在旦夕,南洋水师与广东水师也仅仅是坐壁上观!这种晚清格局中狭隘的门户之见,远非一日之寒。
但是,历史就是如此的戏谑。甲午战前,“广甲舰”被抽调黄海参加检阅,适时藩国局势已是黑云压城,黎元洪随“广甲舰”领命参与护送清朝运兵船。不久甲午海战爆发,经历了同治中兴的晚清,对于这场战败大加抨击,而列强目睹清朝惨败于蕞尔岛国,震惊之余也愈发轻视。事实上,这场战争也确实有很多偶然性,至今仍无法解释。单单那几发失之毫厘的炮弹,其实就可以改写结果。客观的说,黄海海域的初次接触战,清日两国舰队在海战中的表现是旗鼓相当,北洋水师甚至一度占据上风,但后继乏力。
如布兰德在李鸿章的传记中所载:“因为如丁汝昌等将士的斗志与骨气,假如弹药准备足够充足,获胜一方很可能是中国。”当然布兰德作为一个欧洲文人,而李鸿章又是欧洲军火财阀的大金主,难免会存在偏袒。但是亲历黄海海战,墓碑上镌刻着黄龙旗和星条旗的美国教官马吉芬曾回忆:“彼等将士忠勇,遭际不遇。”所以说北洋水师虽然存在陋习,军风不佳,但是在家国危亡之际,仍然有胜亦当战、败亦当战的魄力与勇气。
但是清廷的昏聩不堪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战后的处置上,“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因“临阵脱逃,牵乱船伍”被斩首,撤出战场之前至少还打出战损不支的旗语,而黎元洪所在“广甲舰”的管带吴敬容直接是在未受一弹,未开一炮的情况下择路而逃,最后竟然在慌乱中搁浅,在战场上先跑为敬的吴舰长,此时再次选择直接登上小艇,先走为敬!
当然,吴敬容不忘留下黎元洪等官兵死守战舰,当日舰追至,“广甲舰”力战不支,官兵遂决定凿舰自沉以死殉国,最后仅4人生还,其中竟有不会泅水的黎元洪,堪称“壮士蹈海而不死”的天命所向。但是庙堂的诡谲再次显现,作为李鸿章保荐的丁汝昌同乡,吴敬荣最终只是革职留营,而意欲蹈海赴国难的黎元洪,反而被判刑而锒铛入狱。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狱后的黎元洪,投奔中兴名臣“张香帅”,被张之洞称为“数年难遇的干练之才。”其后因为是少有的“知兵之将”,逐渐崛起成为张之洞麾下两镇南洋新军中的实权派,而此时袁世凯的六镇北洋军也在编练之中,中原鹿正肥的大幕即将拉开。
晚清时期的南洋与北洋,一直以来泾渭分明,但是历史的大潮最终会让他们惨烈碰撞,曾经壮士蹈海的黎元洪,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了最鲜明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