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每天晚上在中央1台新闻连播后的黄金时段播放的一个节目巜中华文明之美》,在这个节目里,总是选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人文小故事来演绎,浅显易懂又有趣味性,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湖南卫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每一期节目主题的选择,都会紧紧围绕着当下热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申拓展,实现寓教寓乐。
巜孟母三迁》就是是湖南卫视巜中华文明之美》近期节目中展现的一个小故事。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传颂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它反映了古代贤人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巜孟母三迁》出自西汉时期韩婴的巜韩诗外传》。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维持生活现状。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告诉后人的道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孟母三迁,包含着一个哲学道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外因也是不可忽视的。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物以类聚,人与群分,跟好人,学好人,这是永不变的真理。孟母也是一样,她不希望不利的环境对她儿子产生影响,就几次搬家,孟子最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和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是有极大关系的。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我们要从中悟道故事中教育孩子的深刻內涵和意义,但也不能无谓的墨守成规,针对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孩子要多与社会联系,多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与各种人群接触,学会与人打交道,从而认识这个多元而又复杂的社会,才不会与社会脱节,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题外话,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如今高价房和高价择校费的现实中,可不是工薪阶层可效仿的,要效仿的是孟母如何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