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本我们深圳龙岗区某学校的前校长——蒋国军老师和他夫人姚而军老师合写的《其实也没什么——十五岁少年入读清华的教育启示》。
这本书主要讲作者的儿子蒋姚贝龙成长历程,书中通过一些场景、案例来讲背后的教育,也结合当下中国教育问题,他做了反思、总结。
一、孩子优秀原因:
我看此书并不是想培养自己孩子上清华、北大,而是了解下身为深圳龙岗区教师的教育理念、育儿观点。这本书不是讲精英教育,而是科学教育,写的很真实。贝贝之所以能上清华,离不开几点:
1、自身原因:记忆力强,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应用思维等),专注,有天赋但不骄傲,反而更督促自己(优秀的人多的是),乐观、积极,目标清晰,会学习,爱学习(有强烈阅读欲望)。
1)记忆力强:
作者讲到家中有记忆强的例子,而贝贝是在原在基因优化。另外,我觉得离不开两位老师的方法。其中妈妈在孩子记古诗时,妈妈用场景式记忆方法来帮助孩子记住。
2)自主学习:这里除了他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自律。有两件事是最能体现到他的自律。一是小时候放暑假,回老家和哥哥姐姐一起玩,玩一定程度后,他自己回屋里学习,不管别人怎么诱惑他玩,他不动心。第二件事,是他考上清华了,大家都认为他可以放轻松了,但他努力学习。长辈说:“你已经很优秀了,在清华大学你轻松学习,快乐成长就好了。”他总是说:“优秀的人很多。”“不努力不行阿,课程很多,有些课程特别难学。”
2、父母原因:
1)两位是优秀教师。不是表现在专业上,而是自身学习、个人成长。
2)爱阅读,以身作则给到孩子一个好榜样。而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启动了很多科学学习方法。如:场景式学习、图像记忆、费曼学习法、自由阅读等等。这里重点分享阅读方面。
何谓自由阅读?作者说是孩子完全脱离对家长的依赖,是一个伟大的飞跃。就像禁锢笼中的小鸟,突然获得可任意翱翔的蓝天一样,开始全力地吸食,完全地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与满足。初涉书海的稚嫩童年,丰盈、厚重、快乐无比。
读什么书?
有阅读文字书(不带拼音的书,不排除续本书);
有不分类别的书,如《婴儿画报》《唐诗三百首》;
有故事情节的书《伊索寓言》《三只小猪》《装病的狮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
何时何地读?抱在怀里读,喝奶时读,趴在地上读,滚在床上也读,玩累回到家读,不想读把书一扔了去玩了。。。。。作者允许孩子这样做,觉得怎么都行。
而孩子读书时,他们在写教案或一起看书。睡觉前看一会书是他们一家子的习惯。
阅读给孩子带来那些好处?他说到他家孩子获得快速、全面认识世界的通道;获得成长的自豪与快乐;懂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3)自然、从容、静待、鼓励、陪伴、支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心态和情绪很重要,两位心态好,情绪稳定,给足孩子安全和力量。
这里要说下自然:自然包括自然跳级,自然选择,自然择校。
自然跳级:孩子跳级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让他早点成材,而是因为孩子一个暑假看懂了下一个年级的教材,没有重复学的必要,而且主要原因是为了能跟着贝贝妈妈所带的班而已。
自然选择:作者的同事、亲戚都反馈到孩子从来不去英语、书法、钢琴等培训班。说孩子不喜欢,就让他选择学什么。这点,我深感同受。我家孩子从幼儿园到现在,所报的兴趣班是他自己感兴趣并选择的。现在只有一个篮球课,也是他最开心,坚持最久一个课程。
自然择校:作者同事提到贝贝升初中上了旁边一所很普通的学校,所有人不理解,觉得以父母的社会资源,以贝贝成绩,完全可以上一所名校。但他们没这么做,顺其自然,离家近也方便,不攀比、不折腾。
这让我想起我2021年学习《积极学习指导师》时候,认识我们同学哈佛爸爸楚老师(其实我更早认识他和他夫人,只不过2021年才借着学习《积极学习指导师》见面),他也分享到他大女儿小时候来深圳读书事情,她原本在深圳一所普通学校读书,后来考上一名校(深圳四大还是八大拉),觉得那里学习氛围不好(攀比,嫉妒性强),想转回原来学校,楚老师两夫妻与孩子沟通后,尊重孩子选择,结果考上美国哈佛大学!
3、老师原因:贝贝第一启蒙老师是他妈妈,跟着妈妈上小学(小学一二年级)。之后遇到初中老师,高中老师都给他很大帮助、引导、激励。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超过学校教育,尤其在人格品质及性格特点形成方面。作者说到,在家庭教育方面,9岁前的教育应该重视儿童化、生活化、形式多样化。9岁后的教育特别强调平等、尊重、理解,多一些人格感召与感化。
什么是好的老师?蒋老师的弟弟讲到:传道授业解惑。我个人觉得蒋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不仅是解惑,还要滋润孩子心。平时与孩子沟通,说事讲重点。将几个关键点整合突出,讲重点前,蒋老师的声音会提高或用一些语言性的暗示。如“听好了啊”“仔细听”“重点是”等等。讲话说重点能帮助孩子提高效率,降低孩子负担,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低年级孩子只有10分钟注意力,而10分钟学到的东西就是关键点。这也是贝贝学得轻松、玩的尽兴的奥妙!
4、家族教育:在书中,可以看到贝贝家里不是当老师,就是当医生、护士。其家族的家风,对孩子积极品质塑造打下基础。
二、印象最深刻的3个点:
我之所以说这书真实,是没有完全描述自己完美,也有不足之处。如妈妈打过孩子,说到爱是有底线的,即使他家提倡民主,坚持底线、原则。还有追着喂饭等等。书中围绕贝贝成长经历,两位作者对孩子的爱和教育,为此做了那些功夫和准备。其实,我印象深刻有3点:
1、孩子的起跑线在于父母。外界经常灌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让大家纷纷给孩子早教、上这个培训班那个兴趣班。这几年看了不少书,也听了几位心理学同学的分享,都提到孩子的起跑线在于父母,父母用什么育儿理念和态度。即使我们没有两位作者那么有远见,有前沿教育知识,也许错过最佳时期,但只要现在觉察到问题,随时可以改变、提升,也不会晚的。
2、用心准备。两位作者从孩子没出生前,开始做优生优育、胎教(读不同类型书),而且这个胎教给其他育儿书不同:作者强调胎教主要对象是妈妈。妈妈怀孕时,爱阅读,也爱读给孩子听。而且以妈妈喜欢的书为主,而不是为了孩子读书而读书。
3、以身作则。两位作者爱阅读,尊重孩子读书兴趣,有选择权。所以贝贝不仅很早就认识字,也爱上阅读。两位作者是育儿理念灌输这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后附上作者一段话:
我家孩子在入学接受小学教育这一事情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假如没有5岁前的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和自主学习,假如没有我个人生活、工作变动,假如当年学籍管理像如今一样严格,假如我们不是从事小学教育......他或许只能按部就班,依照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学习。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的冒险试验下,他“成功”地完成了基础教育的学业任务。
我想说:我们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对孩子教育要因人而异。关键我们要了解孩子每个年龄发展的特点,用相应阶段的育儿方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尊重他、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