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
夏,公会齐侯伐莱。
秋,公至自伐莱。大旱。
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
【传】
七年春,卫孙桓子来盟,始通,且谋会晋也。
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
赤狄侵晋,取向阴之禾。
郑及晋平,公子宋之谋也,故相郑伯以会。
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临之,以谋不睦。
晋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晋人止公于会,盟于黄父。公不与盟,以赂免。故黑壤之盟不书,讳之也。
译文
【经】
七年春季,卫侯派遣孙桓子来鲁国结盟。
夏季,宣公会合齐惠公联兵进攻莱国。
秋季,宣公从攻打莱国的地方回国。
冬季,宣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在黑壤会见。
【传】
七年春季,卫国的孙桓子来鲁国缔结盟约,两国开始修好,同时商量和晋国会见。
夏季,鲁宣公会合齐惠公联兵进攻莱国,这是由于事先并没有让我国参与策划。凡是出兵,事先参与策划叫做“及”,没有参与策划叫做“会”。
赤狄入侵晋国,割取了向阴的谷子。
郑国和晋国讲和,这是出于公子宋的谋划,所以公子宋作为郑君的赞助行礼者来参加盟会。
冬季,在黑壤结盟。周卿士王叔桓公到会监临,以促成不和睦的诸侯重建邦交。
晋成公即位的时候,鲁宣公没有去朝见,又不派大夫访问,晋国人因此在会上拘留了他。在黄父结盟,宣公没有参加,由于向晋国送了一些财物才得以被释放回国。所以《春秋》不记载黑壤的结盟,这是由于隐讳国君受辱。
赤狄取晋国的向阴之禾,晋国没什么反应,应该是继续执行中行桓子的骄兵策略。
郑国继续脚踏两条船的策略,去年向楚国求和了,今年又和晋国会盟。果然,小国只能“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
鲁国可能自恃封爵高,对霸主晋国不太重视,这次晋国主盟,把鲁宣公排斥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