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满
各位纸上电台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简书作者孟小满,大家可以叫我小满。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九零后,也是一名乡村教师,从事乡村教育两年半,在简书写作一年半。简书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纸上电台里有很多前辈已经出过书了,作为后辈斗胆在这里进行分享,说说自己对写作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一、写作的意义:
每个人在坚持做一件事情都得不到回报的时候,总会喜欢问自己一个问题: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到底要不要继续做?
记得我刚开始注册简书,开始发表文章的时候,天天像打了鸡血似的,每天恨不得所有时间都拿来写东西,时不时就点开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人来访?有没有人新的人关注你?有没有新的人来评价?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约两个月。
上班之后工作繁忙,又加上写的时间不够充足,曾经积累的素材也用的差不多等等原因,导致停笔了很长一段时间。等到再次开始写的时候,发现曾经打鸡血的状态已经逐渐地消失,不在那么在乎点击量,评论等等。写作,已经进入了随心所欲的阶段。
反思这一段的经历,我总觉得自己与写作谈了一场恋爱,前期热情如火,后期平淡如水,中间还差点闹了“分手”,于是我开始寻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写作?当然,那段时期,这件事是没有找到答案的。
记得余华在《活着》里,探讨过活着的意义:它向我们传达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那看到这句话之后呢,我把它跟写作联系起来,得到了自我的答案:写作本身这件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写作是可以让你学会去思考、去探寻生活的真相,叩问内心,逐渐找到最真实的自我。
当然,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哲思类的辩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们不去评判任何一种目的性正确与否,就像当今时下最流行的新媒体行业,有的人靠写作实现了财务自由,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对于写作意义的一个探寻。
那当我们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意义之后,写作就变成了一件持续、漫长的修行,而且是关乎自己的,每个人在取得成功之前都应该学会享受自我的孤独,以及长时间的无人问津。
很多人都喜欢问别人,怎么能够靠写作得到回报?其实回报这个东西,可以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去看待的,拿我本身来说,我觉得写作带给我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当然长时间的坚持也让我有了一部分的收入,只不过这种收入和精神层次的来比,是不值得一提的。
简书里面有很多优秀的编辑,他们会不断地寻找适合的写手,那在被发现之前,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磨练自己的文笔,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二、创作浅谈
1.一篇好的文章,是拥有灵魂的。
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凡是有名的文章,书籍都藏着作者的灵魂。
拿我们中国出名的作家范仲淹《岳阳楼记》来说,一篇描景的文章,却显示了一个贤臣,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同时传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思,哲思与情怀的结合,将作品本身的高度给提升,也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文章的升华,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其实就是一个写作者的灵魂具体展现。
再如,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他的这一本小说之所以感动了无数人,跟他文章的主题有很大关系,一本小说的主题很少是单线结构,这本小说里面就涉及到了国家,父子,兄弟,爱情等等,同时将文章的高潮聚集到人性的弱点上,设置一个进退两难的情节,从而让人物的性格得到最大的凸显,又撞击着阅读者的灵魂。
拿我们身边的简书作者虬田来说,他的《成为作家》在一开篇就写到:张丰到公司当出纳的那年正是盛夏。公司近年来极少进人,且进的人有才气,却没有英气。因此,整个公司给人以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感觉。正值青春的张丰,漆黑的头发整洁光滑,明亮的眼睛,修长的睫毛,神采奕奕,形体俊朗,反应敏捷,浑身上下充满了旺盛的魅力。因此一到公司,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无异于在公司这潭平静的死水上投下了一块巨石,震起了阵阵涟漪。
这一块外貌描写,将整个人的形象给树立起来了。当然,这篇文最精妙之处,在于:文章一波三折,人物并不完美,很生活化。主人翁因意外丢失了两万元,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最后醉酒爆发,毁坏了不少车辆,从一个好人变成了怪人,但是捡到十万元又报警上交,从坏人转变为好人,这一好一坏的转变,便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那么这个角色便有灵魂,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人。
综合来说,文章的主人有灵魂,故事有起伏,人性就容易凸显。
2.一篇好的文章,讲究文笔用法,语言张力
做老师久了,最害怕看到“流水账”式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只能称之为日记,还不能叫文章。
当然,我们每个人最开始写作的时候,老师都会让我们学会记录每一天的事情,养成写作的习惯。日记是写作最开始的模型,它对我们回顾一天之中的事情很有帮助,但是这种文体,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写作者习惯性把一天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写下来,文章就像一盘散沙似的,无中心,无重点,语句粗俗。
其实,不管年龄层次,写作的普遍技法还是适合于所有人的,比如说文学创作中常使用的以小见大,详略得当,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这些东西都是不会过时的。
以步绾姐姐的《那年,去了四川》为例子,看一下她的遣词造句:
落地已夜深,大雨迎我。成都沉睡着,它不知我悄悄地来。雨雾中昏黄街灯愈加朦胧,司机与兴奋的女伴搭着讪,我沉醉在一个人的浪漫里。夜,雨,令这场邂逅深沉、隽永、清新,老天怜我。
这简短的几句话,将人物,景,心情,天气都一一展现,读者的心情也随之平静起来。开头两句,句式一样,两个动词,对成都的期盼跃然纸上。收尾的一句,单个字,单个词,停顿适宜,又不累赘。
层林尽染,碧玉黄龙。眼前的五彩池,油画盘般层层叠叠,黄的、绿的、蓝的,无不饱满欲滴,如川菜之辣的酣畅淋漓。这斑斓艳绝,一股脑地贯涌摊陈,也不管你的眼是否消化得了如此肥膏厚腻,只如了她的愿,不肯让见者生一丝意犹未尽之叹。
这一段,开头两个成语,将大的环境铺展,然后一层一层剥开,各种色彩映入眼帘,字句之间,把事物变成了挑剔的人儿,有了情感。
我们知道,散文最讲究的是“形散神聚”,这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作者对四川的喜爱之情,于是作者在描写路途中的所见所闻的时候,不自觉就展现出了文字的清雅之美。
当然像作者的功底,足以可以看出她经常阅读一些散文类,诗词类等书籍,像一些成语以及一些诗句的话用,其实都是经过长期熏染而得到的。
而新媒体行业,作者们为了满足大众的口味,常常忽略了文词用法,我们将这样的文章称之为“快餐”,它们的语言大多直白,浅显,但是故事性很强,符合阅读的主体~女性。
很多的故事都贴近于我们的大众生活,甚至有些文章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以及道德的至高点,将女性的情感过度解读,从而激起女性的追捧,热度居高不下。
当然,个人认为这样的文章只是一个阶段,或者是一个时期内流行,不能长久。那如果想走传统写作的道路,我认为文词用法还是比较重要的,如果先想走新媒体道路,便要研究新媒体热点文章的语言用法,以及时下最流行的热点,当然,即使在新媒体行业也依旧要保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要知道想法新颖,文词俱佳总是能够吸引人眼球的。
3.一篇好的文章,是能够紧贴时代,适应大众潮流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好的作品数不胜数,然而除了享誉世外的少部分作品被大众熟知,还有一部分作品,慢慢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被掩藏。
像我们熟知的古代名人,名篇,他们的作品是以文言文为载体,放到现代人的生活中,除了学生时代要求学习,大多数人工作后基本上是再无翻阅的可能。我们不能说这一系列的文章不好,然而它无法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都急于求成,想要知道一个文章,一个观点,具体讲的什么,而不会去花费大量的时间查找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文章的意思。
而简书楚乔老师和雪花老师,他们两个人出版的关于唐朝和宋朝的历史名人故事,便是在浩瀚的文学史料里找寻到自己的切入点,将他们的故事,用现代的白话文写下来,同时还加上了一些野史八卦,这样一来就可以让文章有历史性之外,还增加了一些趣味性。
如雪花如糖《在星空下,为你写一首宋词》里,写到柳永:如果穿越到现代,以柳永填词作曲的过人才华和他红遍大江南北的作品,必定在各种好声音的选秀舞台上,稳坐导师第一把椅子,万众瞩目,受人追捧。
雪花老师在这一个文人的描述中,就穿插了时下最流行的选秀节目,这在无形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甚至是与词人的距离。
写李清照,她写到:是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一个人,还是他本身就是一个有欲望的普通男人?作为大家闺秀,她怨而不怒,不得不一遍遍地说服自己,接受感情上的瑕疵。
这一段话与我们常识中,所了解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甜蜜生活,是有一点出入的。这是雪花老师,经过反复的阅读,选取的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人人都歌颂他们两个人的爱情,雪花却从诗词中,读到了李清照不一样的情感世界。
由此可见,不管是写传统文学,还是说新媒体行业,作者文章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文章仅仅是写给你自己的,不在意他人的评价,那么怎么写都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写作的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那我们就要注意自己写作的受众,一篇仅仅写自己的小情绪,小情感的文章,自然是得不到他人的共鸣的。
这一点与我们说坚持自己的风格,是不违背的,坚持的风格并不是说要特立独行,而是有风格的同时,能够让人能接受,能共鸣,这才是重要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以上,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多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听,不当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