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美国的机车文化是从二战结束后的钢铁机车哈雷戴维森开始,那时候的哈雷代表的更多的不是一辆代步工具,而是一种战后支柱着人们的一种精神,一种感情的释放,一种追求自由,向往美好明天的信仰.
那中国的机车文化又是什么呢?单单只是摩旅能解释得清楚的吗?
我一直很困惑.
在中国,摩托更多的代表着一个生活层次,一个廉价的代步工具,更多的人甚至认为,骑上摩托就是肉包铁找死,所以很多的城市选择了禁摩.
那对于我们这些真正的机车迷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我们跨下的坐骑.
又该如何去看待那些伪车友呢?
哈雷戴维森在美国就是机车文化淋漓尽致的体现,摩托车与人,环境的融合有很强的地域性,在中国摩托车文化刚刚起步,大部分还是源于对外文化的认知与欣赏。摩托车博物馆也是机车文化的体现啊,摩托车文化,这个词是如此的捉摸不定,摩托车界中的每个人,每个故事似乎都能够诠释它,摩托车文化是以摩托车生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社会一系列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的价值观,文化是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及风俗习惯。
其实当我们把摩托车用做休闲娱乐工具而不是代步工具时,就离真正的摩托车文化不远了
如同现在的自行车一样,每逢休闲日在SUV车顶上放台山地车,开到荒郊野外去玩耍,属于一个道理。
娱乐工具而不是代步工具。
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到达这个层次,国内将无禁摩,而且摩托车旅游将会成为很时尚的旅游方式。
经济条件好了都可以买四轮了,以前迫于无奈选择两轮的选手还是依然喜爱摩托车,这就是真车友,
反之有了四轮对两轮在也不肖一股,这就是大大的伪车友!因为他们选择两轮不是爱,而是迫于无奈!
一位已有20年驾龄的摩友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精神寄托,有的人痴迷于音乐,有的人痴迷于足球,有的人痴迷于某种收藏,而我们最痴迷于摩托车。
我想这也不仅仅是一位车迷的心声,更是无数车迷的的共鸣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创造着摩托文化,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摩托探索者黄成德在成功穿越罗布泊后对大家说:我国是世界上摩托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但在发展摩托车工业时,车文化显得相对落后,,我从爱好者到探索摩托车文化理论一次次探索着,实践着,思考着,同样的摩托车探险,为什么穿越罗布泊就能引起广泛关注呢?因为这是注入文化底蕴具有社会性的的探险,以个人来讲,这是一次生命的的体验,一次精神的成功,因为它引起了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因此我们认为,上升到社会性高度的探险才是真正成功的,黄成德在探险文化的路上走着,他并不孤独,也有少数的普通车迷也在不觉中成了这条路上的行者,大连一位摩托车友从小就爱摩托车,爱摩托的人都有豪放的和讲信用的特点,以后他成了这样的人,并拥有了一间小有规模的车行,他的朋友遍地五湖四海,因为他具有爱摩人的品质。
一位爱车的警察曾驾驶自己的摩托车追普一名通缉犯,歹徒最终被擒获,但摩托车外表在追捕中有些擦伤,,看着这个负伤的功臣他形容道:这就犹如断臂的维纳斯。一位目前在国内摩托车菜场中战绩显赫的车手回忆说:当女朋友让她在与摩托之间做一个选择时,他选则了摩托车。如今去而复返的女友已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在几年的赛车生涯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印记,是追求的精神,使他拥有了灿烂的昨天和辉煌。
许多车迷很喜欢用他或她来称呼自己的爱车,这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性化的情感,因为无论你是探险家,还是普通车迷,也无论你骑的是昂贵的宝马,还是几千元的抵挡摩托车,只要爱车,车就能带给你乐趣,骑一辆低档车远游的乐趣并不亚于一辆哈雷,这样的这样的事就在我们身边,难道你不觉得,他们有蕴涵着文化吗?至此我们仍不敢妄言,机车文化心与发动交流。趁着年轻就去做喜欢做的事情吧!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