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桜吹雪”这个词,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了,可能是某部小说。第一次知道“桜吹雪”这个词,就觉得单纯这三个汉字的组合顺序和字形的视觉效果都透着一种极致的浪漫唯美。这样描述可能听起来很青春伤痛文学吧,“45度仰望着透明的悲伤”那种。不过“桜吹雪”本身最初给我的感觉确实是蛮青春伤痛文学的,好像完全可以做小四小说的女主角名字都不会感觉违和。
后来,在天气预报里偶尔会听到“吹雪”这个词,明白了指的是暴风雪。所以“桜吹雪”就是樱花花瓣被风雨打落,飘在空中,像雪片被裹在风中一样的场景。这样理解的话之前的唯美感立刻消散了不少。
又后来,接触到“山笑う”、“木漏れ日”等等类似的表达。说“类似”是因为提到它们时脑海中最快呈现的是一幅场景而不是可以解释它们的其他语汇表达,仿佛它们与画面的距离近过其他语汇。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不加解释的情况下在另一种语言中简直难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词作为翻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这种表达就被牵扯上一种文化独有的美学。汉语里的四字词也常常会这样。或许,也有语言特定的句法结构的原因吧,同样的词汇在一种语言里组合后还是词汇,而在另一种语言里组合后限于语法规则就不得不算作句子甚至更长的段落。
其实,还是想讲赏樱的事情。
最常看到的品种是染井吉野,其次大概就是枝垂れ桜吧,八重桜似乎更少。至少在京都应该是这样。
在京都,去西边的嵐山或东边的八坂神社、円山公園可以看到深深浅浅的粉色团团簇簇开在一面山坡上。去各个寺庙神社里可以看到木造建筑饰金的悬檐,或者五重塔第一重翘起的檐角处悬挂的生锈的铃铛,前面总有一树樱花,开在金饰或者铃铛的高度;还可以看到一些樱花树枝伸出寺社的矮墙外,花瓣被雨水贴在墙头的瓦上,瓦的装饰恰好也是樱花的形状。京都是最不乏寺庙神社的,每一座寺社有不同的建筑,也有不同的樱花。去河边可以看到河沿两侧成排的樱花,宽的河像鴨川,樱花树种在两侧河岸的草坪上,站在四条或三条的桥上顺着河流的方向望去可以看到粉色、绿色、水色、天色都以透视的方式交汇在远处;窄的河像河原町三条附近的白川、宿舍前的御室川、北野天満宮附近的紙屋川,或者住宅区两座民居之间的水渠,樱花树枝往往跨过河面触到对面的房屋,让人想住在这样的房屋里看看是什么感觉。最浓重是樱花隧道,走在銀閣寺附近的“哲学之道”上,乘坐嵐電经过宇多野站附近,两侧的樱花树枝相互交错,满开时搭出粉色的穹顶,全落后铺出粉色的通路。
总觉得,樱花的美感是依赖场景而存在的。如果只是看到樱花开在一棵树上,我甚至可能会以为它是梨花吧。我也试过盯着一棵满开的樱花树,花开得挨挨挤挤,一朵朵花芯的深色部分让人有种密集恐惧的不适感。
让樱花成为樱花的,不是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