⑲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⑳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哀公,鲁哀公,孔子时期鲁国的国君。哀是谥号,谥号通常是人们根据这个人生平所做的事情,给出的谥号。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哀字,可以看出鲁哀公的一生。哀公在做国君的时候,政权并不在自己的手上,而是握在三桓的手中。哀公好耳目之乐,即喜欢满足自己的耳朵和自己的眼睛,也就是贪图享乐。
群贤避世,群邪执政,民心厌弃,是形容鲁哀公的几句话。因为他自己不执政,又好耳目之乐,贪图享乐,所以群贤避世,贤德的人都避开了,这时候不正之人,就开始执政了,百姓都非常厌烦,没人拥护,这是哀公的一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我要怎么做,才能让百姓信服呢?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错:古文读错(cù),现在没有错(cù)这个读音,所以都读错(cuò)。直:正的、善的、好的、对的。枉:坏的、不好的、恶的、错。如果我们推举好的,善的、正的、对的,这时百姓自然会信服和服从。
我们先讲一个物理原理,何为举直错诸枉?比如我们想在本子上画一条直线,很简单,举直错诸枉,我们拿一把直的尺子,画上去就是直线。再比如种的豆角和黄瓜,长出来是弯的时候,立一个直的杆子,它就会顺着杆子往上爬,变成直的。所以这里孔夫子告诉哀公去举直,去推举正直、善良和正义的人做事情,这时自然可以错诸枉,可以扳正不正之风。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举”。何为举?推举,举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但是哀公本身好耳目之乐,又怎么能做出主动推举的事情呢?就好比经营一家企业,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如何才能主动地举呢?这需要我们自己首先要懂得修身之道,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是正义和善良的,这时候才能做到举直。否则我们可能都不知道何为直,任用奸臣和邪恶之人而不自知。
如果我们是正直和善良的,我们就懂得举直,这时举直错诸枉,那些不正之人自然会跟着变直,如此则民服。这句话在我们经营企业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特别好用。
比如经营企业,何为举直呢?就是推举好的事情。如果我们想让员工努力工作,我们就去推举那些业绩优秀的人,这时其他员工自然会效仿;如果我们想让员工每天按时上班,我们就去赞扬那些不迟到的人,这时经常迟到的人自然会引以为戒。
比如我们把服务客户,让顾客满意变成我们要举的直。这时我们每天推举的就是如何让客户更满意,如何让客户得到更多利益,如何让客户变得更好,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这时没有这样想法的人,自然就会跟着有同样的想法,开始变直变正。但是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这样的思维,我们才能主动地去举。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一样。首先我们自己要懂得修身,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时候才能举直,才能让孩子朝着某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认为仁爱、包容、善良是一个孩子身上非常重要的品质,那我们在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来推举仁爱、包容、善良。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明白,仁爱、善良、包容对于一个孩子有多么重要,我们就会教导孩子其他的价值观,比如享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所以我们推举什么,宣扬什么,别人就会照着去做什么。
所以这时自己懂得修身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我们懂得修身才懂得举直,否则我们自己都不清楚何为直。我们可能认为孩子从小享受,吃得好穿得好就是直,可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仁爱之心,没有包容之心,心性不善良,将来这个孩子何以立足呢?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可如果反过来,我们去推举那些不正之风,推举那些不对的事情,老百姓就会不服气。
我们在企业中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推举的都是不正确的事情,不符合天性的事情,不符合道义的事情,这时错诸直,正直善良的人就会离开。
我们在经营企业时,总会说为什么自己这里没有贤德之人,为什么自己这里没有智慧之人,没有忠臣义士?实则是因为我们举枉了,直的人自然就会离开。我们去读历史也是一样,当有贤明的君主出现时,就会懂得举直错诸枉,留下很多贤德之人和忠臣义士。
当一个君主昏庸无道,任用小人,都是不正之风时,有能力和有贤德的人就会离开,因为知道在这里不会有所作为。这时民心厌弃,百姓就是不服的。
我们再来回忆《论语》的内容,有人问孝,有人问君子,子张学干禄,哀公问政事,孔夫子都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每次都在告诉我们要以修身为本。
孔夫子告诉哀公要举直,哀公做不到,因为哀公首先自己就不直,还在贪图享乐,任用奸臣。这时我们可能会疑惑,哀公无法执政,难道不是因为权利在三桓手中吗?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立志去改变,因为到任何时候都会有忠臣义士,只是自己没有改变的决心。
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也是一样。我们说没有人才,难道缺人才吗?其实人才从始至终都不缺,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正义的风气,不懂得举直,不懂得以修身为本,故而无法吸纳更多的人才。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说,我们称之为《马说》。《马说》开篇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指人才,伯乐是指能识别人才的人,意思是人才从来都不缺,但是能看懂人才的人并不多。所以哀公是因为自己没有励精图治,孔子对他讲“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已足矣。
所以《论语》都是在告诉我们修身的道理。张学干禄,孔子也没有直接回答如何求得官职和俸禄,而是告诉我们要多学习,多见闻,有疑惑的时候要谨言慎行,懂得保留,如此禄在其中矣,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可以做成。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季氏,三桓之一。刚才讲哀公执政之时,三桓把持朝政,季氏就是三桓之一。这时季氏问孔子如何能让百姓恭敬、忠诚,并且互相劝勉?
我们来体会这句话,很有意思。其实当问出这样的话时,就说明现状并不是这样,说明百姓并不恭敬,并不忠诚,也不会互相劝勉。因为三桓本身就是在越礼、越权,自己都持身不正,不合乎礼,别人又怎么可能恭敬忠诚呢。
我们来看孔夫子如何回答,子曰:“临之以庄,则敬。”临:以上对下;庄:庄重。我们之前讲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庄重是从我们平时的言行貌好当中体现出来,即体现在我们的言谈、行为、面貌和爱好中。意思是如果我们对处下位之人,从言、行、貌、好这四个方面都是庄重的,处下位之人自然就是恭敬的。
“孝慈,则忠。”孝:以下对上,子女对父母、臣对君都称为孝。慈:以上对下,慈悲、慈爱。意思是上孝下慈,这时别人自然就是忠诚忠心的。
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看这句话,季康子做不到上孝下慈,对自己的君主和父之辈都是越礼的, 对自己的君主没有孝,不尊礼又越权,对百姓也没有仁爱仁慈之心,这时别人又如何忠诚和忠心呢。
接下来“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互相劝勉、感化。这句话是作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的延伸部分。意思是我们要推举善良正直的人,但是对于还不正直善良的人,我们不是厌弃和嫌弃,而是教育和感化,让他们也变得正直和善良,这时大家才能互相劝勉,团结友爱。
这是整句话的重点。我们再来举例,比如我们经营一家企业,我们首先要举直错诸枉,举直举善,但是对于还做不到的人,并不是指责批评和嫌弃,而是去教育和感化,让他们也变得更好。我们在推举业绩好的员工之时,帮助业绩不好的员工,这时才能达到互相劝勉,团结友爱的状态。
但是试想,如果我们只是鼓励优秀的员工,而指责和嫌弃不优秀的员工,就会导致不够优秀的员工心生怨气,然后优秀的员工也会和我们有着同样的价值观,去指责和厌弃不够好的员工,这时我们的团队又怎么能团结友爱,怎么能互帮互助和互相劝勉呢?所以我们要懂得表扬好的人,而帮助不够好的人;表扬善良的人,而帮助不够善良的人;赞扬早到的人,而帮助迟到的人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
我们提炼出这段话的两个重点,一、举直错诸枉,二、举善而教不能。首先我们遇事情时,要懂得举直错诸枉,但是只有举直举善还不够,我们还要帮助那些还不够好的人,帮助那些还不够优秀的人,这时整个团队才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互相劝勉。
比如在团队中,如果我们形成了这样的风气,赞扬优秀的员工,同时带着优秀的员工帮助还不够优秀的员工,这时整个团队就会互相劝勉,互相鼓励,大家就会共同前行。
再比如作为老师,在班级中也同样要懂得举直举善,推举优秀的孩子,推举品德善良,懂得包容友爱的孩子,但同时也不嫌弃那些不够优秀的孩子。否则就会让不够优秀的孩子更自卑,让那些优秀的孩子也看不起不够优秀的孩子,就会导致班级不团结,大家也不会互相劝勉。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举直错诸枉”和”举善而教不能”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应用,这是治理团队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只要记住这两句话,并且将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就能很好地治理一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