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往往把写不好文章归咎于自己写作风格没有形成,语句不通顺,思考不够深入,修辞不够熟练等等。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影响文章好坏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节奏感。
我们说文章很精彩,给人以美感,不可能是单就内容而言,它还包括对形式的要求。而鲜明、和谐的节奏对于文章的形式美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这样谈到自己领悟节奏的感受:“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象听厨子刮锅烟似的。”
季羡林先生在《我的老师董秋芳》一文中也论述过文章的节奏:
“写文章应当像谱乐曲一样,有一个主旋律,辅之以一些小的旋律,前后照应,左右辅助,要在纷纭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错综复杂,关键在于有节奏。”
那么文章的节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提升我们行文的节奏感呢?对此我有三点愚见,如有偏颇,请多指教。
1.句子
句子对节奏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句子的排列次序,二是句子的构成。
先说次序:文章的次序一方面反映作者的思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了信息的逻辑关系。它可以影响节奏,尤其在叙述性文体中,按正常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逻辑顺序来连接,则文章节奏流畅连贯,而采用倒叙、插叙、回叙,时空交错等特殊次序安排,节奏就会产生迭宕错落之感。
拿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举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文章全篇不过六百多字,思绪的发展只转了几个弯,大部分是仅只五、六个字的短句,常用排比,问而不答,引人思考。句中词语色调极婉转,燕子杨柳,微风轻烟,薄雾游丝,再加上一些语气词缀在词尾,炼句的功夫于不惹眼处,形成了一种和谐自然的美的韵律。
我们换一种写法:
我想问问那些智者: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不能像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一样呢?会不会有人偷了它,可是他又把它藏在哪里里呢?会不会它自己逃走,可是现在它又到了哪里了呢?
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语句也通顺。但是仔细思量,朱自清先是由自然界的变化想到时间的变化,再引发思考作出猜测,符合一般人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而且多用短句,节奏轻快,让人明于理又感于情。而上文的逻辑是,先思考一个哲学问题,再联想到自然现象,且用的是长句。说理自然是没问题,但是情绪上的感染力无疑弱很多。这就是句子排列次序不同造成的节奏感的差异。
第二,句子的构成 。 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节奏较缓;简单的短句,节奏较明快。
我推荐两个风格迥异,但是节奏运用都很出色的大师作家:村上春树和阿成。一个擅用长句和抒情,心理活动描写细致入微,有如凄婉悠远的风笛。一个擅用短句和白描,寥寥数笔,笔力雄健,有如铿锵激昂的锣鼓。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没有办法到达的森林。——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山被直着劈开。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阿城《峡谷》
由此可见句子对节奏影响巨大,古人早已认识到这点。宋人李涂曾说:“文字须要数行齐整处,亦须有数行不齐整处”,就是主张句子要有参差,节奏要有变化。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个比较难讲的点,因为它的影响因素众多,每一个都对文章的节奏有影响。但是对于写作者,有两点是比较明显能看出来的:1.修辞 2.行文的层次。
先说修辞。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无论辞格如何,都是对语体、词句、次序、语境的介入和干预,因而都要以影响文章的节奏。其中一些辞格对节奏的影响尤为明显,如排比,倒装,反复等。
试以苏东坡《百步洪》诗为例,诗云“有如免走鹰华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形容水流迅速,连用七个比喻加以排比,语气充沛,节奏强烈中又见错综利落。它句式与辞格的独特使作品的行文别具特色,作品的气势美因特有的艺术节奏而得到外现。
作家铁凝是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高手,她的反复非但不让人感觉重复,反而产生一种乐曲般的感染力,让人更加体会文中人物的心境。例如此句: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再说行文的层次。好的文章都有很强的层次感,详略得当,断续得体。每一句都有自己的意义,绝不重复。清代古文家刘大秘说得好:“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古龙的小说是公认的层级丰富,言简意赅,画面感强,意蕴丰富。且看《多情剑客无情剑》的开头: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李寻欢打了一个哈欠,将两条长腿在柔软的貂皮上尽量伸直,车箱里虽然很温暖很舒服,但这段旅途实在太长,太寂寞,他不但已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很厌恶,他平生厌恶的就是寂寞,但他却偏偏时常与寂寞为伍。
人生本就充满了矛盾,任何人都无可奈何。
开场就是风雪世界:冷风、飞雪、酒、马车。展现了一个寂寞的世界。开始两句便透露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无奈。描写李寻欢,有动作,有神态,有心理。长句短句兼用,寥寥几笔,一个寂寞高手的寂寥与景色合二为一,给人一种宿命的无常。层层递进,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产生了非常强的感染力。
3.段落
苏轼说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关于段落之间的关系,古人讲文章有起、承、转、合,实际上它正是一种优美和谐的节奏。其中承与转最重要,一篇文章的多数段落在它们的牵引下显出节奏感。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有将雨闻雷之妙”,“有浪后波信之妙”,“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都是从段落关系对节奏的影响来说的。
文章有各类文体,结构要服从于不同文体的特点。只有适应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结构,妥善安排材料,才能更好地反映文章内容。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在结构上就应通过论据对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
记叙文偏重于记事写人,记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必须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进行。因此,在叙述时,就应以事物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为顺序来安排结构。不排除倒叙和插叙。
说明文主要是说明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理的,其结构就要根据事物,事理的情况进行安排,说明功能和用途的文章,要分清主次。至于总体报告一类的应用文,其结构多表现为“概况、做法、经验”等几个组成部分,以适应解决问题的需要。
关于各种文体的段落构造方法不胜枚举。例如对于说理文章的“金字塔原理”:第一段包含背景和冲突,第二段包含问题,以及引出的核心观点,即回答的总。第三、四、段是回答的三个分。再比如说许荣哲老师在《小说课》中提出的小说和剧本结构: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折-7.结局。各位平时多留心多总结,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分段方式,从而找到自己文章“起承转合”的节奏感。
“写文章应当像谱乐曲一样,有一个主旋律,辅之以一些小的旋律,前后照应,左右辅助,要在纷纭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错综复杂,关键在于有节奏。”希望大家学习写作时,不忘季羡林老先生的这句嘱咐,切莫疏忽了对文章节奏感的打磨。祝大家都能越写越好,多多写出“悦目,悦耳,悦心”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