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本人认为,这一节是《孟子》其书乃至所有儒学经典之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自译: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人的心理。先王有不忍人的心理,这样之后有不忍人的政治。以不忍人的心理,施行不忍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中运作。
为何人都有不忍人的心理?假设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掉进井里,都有惊惧、恻隐的心情。这不是因为他和那小孩的父母有什么交情,也不是为了在乡邻、朋友那夸耀什么,也不是因为厌恶小孩子的哭声。
这样看来,没有恻隐之心的,称不上是人;没有羞恶之心的,称不上是人;没有辞让之心的,称不上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称不上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知的发端。人类具有这四端,就如同拥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端却说不能做到,是损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能做到,是败坏他的君主。
拥有这四端的人,知晓了就会去扩充、发展它。如同火焰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流。如果能扩充它,足够使四海安定;如果不能扩充它,连父母都侍奉不好。”
见解:
我们常说“仁义礼知”,那这“仁义礼知”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含义呢?在本节中,我们可以得到完满的回答。
“仁义礼知”来自于四样我们人类天生具有的心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要想理解为什么说这四种心理是生而有之的,需要先做下概念解释。什么叫“恻隐”呢?用孟子的原话讲是“不忍人”,“不忍人”就是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受难;什么叫“羞恶”呢?羞愧于自己的过失;什么叫“辞让”呢?不无缘无故地争夺,不毫无节制地宣扬;什么叫“是非”呢?知道最基本的、关乎生命伦理的对与错。
我们想,一个刚有辨别能力、未接受什么系统的影响和教育的孩子,看到有人摔倒磕伤,是否会面色一变,是否想去搀扶?看到自己弄脏了母亲的衣服,是否会垂下头去?会不会在饭桌上把一盆汤据为己有,会不会只因搭好了一个积木就找父亲邀功?是否认为杀人是不对的,认为养活一盆小花是喜悦的?不会有人天生就能淡定甚至轻浮地对待他人的苦难,不会有人天生就脸皮无比厚实,不会有人天生就乐于抢夺,更不会有人天生就颠倒黑白;即使是猫狗鸡猪、豺狼虎豹,对它们的同类,也不会这样吧?这是一种生物本性。
之所以有些人会变得残忍、堕落、凶暴、邪恶,我想他本人不能认识到且也没有人教过他“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本是如他四肢一样的本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更有甚者,告诉他这四样是虚伪的,告诉他“人性本恶”且无从改变,这样一来,他不成为魔鬼谁成为魔鬼呢?笔者对“性恶论”深恶痛绝——请原谅我的失态——强调“性恶”,除非能提供一整套令人心服的规则来让人改正——像基督教那样——否则必然带来黑暗无比的心理——既然“人性本恶”,那我杀人放火,也就没什么咯?——从而造就地狱一般的世界;而如今这些夸夸于“性恶”甚至还自以为清醒的人们,你们没有能力提供一套真正让人跟从的向善戒律,如今的人也不可能耐下心来听你讲“性恶”之后该怎样;人们只会听到“性恶”,这样一来,除了淹没掉“仁义礼知”的四端,除了让人忘却他天生的良善,除了让人无望于这世间,又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呢?
请坚信“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与四肢一样。清醒且坚定地认识到这一点,去持守它,去在实践中发展它,就能像运动员练出健硕的双腿一样,步入“仁义礼知”的境界。至于“仁义礼知”究竟该如何理解,要在古往今来的种种事件中,以这四端去思考和认识。
在本节中,笔者有些失态,再次致歉;我只是希望,各位能认识到“性恶”这种理论在如今的社会的不可行性,以及它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