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84,公孙丑章句上6-4》
今天是丙申年丁酉月壬戌日,九月初七,2016年10月7日星期五。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一,然,本字是"燃"。《说文》:"然,烧也。"
保四海的"保",和"保民而王"(1-7)的"保"同义,定也。
二,孟子的大实话。也是孟子的修身大法。
1,说不能的,都是自弃。
换言之,人有这四心,已经赋予了充足条件,恻隐之心发动时,就能感通,就能沿着其不忍之心做去,自然能达之于其所忍,这不就扩充到仁德吗?产生羞恶之心时,就沿着不该做的羞与恶,自然能达之于其所为,这不就扩充到义德吗?至于辞让、是非之心,莫不如此。如果还是说做不到,识不得,那都是自弃。
2,说别人做不到的,那是不作为。
几乎等同于谋害,引着人去往那不善之地,这是害人。孟子认为,作为士,如果看到君主错了,就该尽劝诫的义务,如果君主不听,就该辞职。我从孔子和孟子的教育中,学到这一点,用到工作中,受用无穷。不以利害得失为衡量标准,就以是否对实现这个事儿有价值为标准。
3,如何体会这仁义礼智呢?这一条最关键,如果说四心是必然,那么这一条则要求我们学习掌握。
方法是"知皆扩而充之"。
王夫之先生讲解道,不能扩充,那是因为不知(装傻充愣一意自弃者除外)。"知"字上有功夫。虽然说法上是知上工夫,却不能说"只要识得此心,便大事了毕"。
"知"字要连着下面"皆扩而充之"一气呵成。知,是知扩、是知充。"强恕而行",这是知扩的功夫;"反身而诚",则是知充的功夫。
不仅仅是懂原理或者懂道理就好了,止步于此,照样等于自弃。必要知行合一,着实去做。空说无益,空想是扯淡。
4,孟子把效果也讲解得很清楚:"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做和不做的后果,差别多大呢?对照一下则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如果只想"看看书",只是"说话时有点儿料儿","增加一点内涵",如果没有想过照着做,那就别浪费时间了。光说不练假把式,如果是这样,无论看多少、看多久都不会有你希望得到的效果。
怎么做呢?拜师,找老师。学,练,做。只有做了才是知,知的必是做的结果。
三,对于高阶学子,即,再上一个台阶,也就是那些已经抬脚起步的学子而言,如何保持呢?
戒慎恐惧。求其放心。
这两条,是在行动起来以后才会出现的问题。戒慎恐惧是《大学》里学习的内容,2014年12月学习这一条时,只是作为一条警语学习,那时问不出问题来,既使一年以后,师父要我问问题,仍然问不出问题。等到想问问题的时候,就面临无数失败后的痛苦,没有这个痛苦,还是问不出问题。要问的问题,反躬自问,原来还是自己跑偏了,如果还在孔子的大道上的话,就还是只剩下戒慎恐惧和心安不安的问题。
对此,王夫之先生指出两个阶段:
一个初级阶段,是从发动处看仁义礼智,也就是从喜怒哀乐,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处看。如上所述,沿着往上追溯扩充。
第二个阶段是君子阶段,君子阶段的特点是"静而存,动而省,功深理熟,天理来复",无论动处、不管静处,都是湛然明澈。
这里说的"天理来复"就是《曾国藩修身十二法》第二条"体验来复之仁心"的"来复",是循环周流的意思。这是实践论层面上警语,不是认识论层面上的悟语。警示的正是守持的功夫,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要能刻刻留心,要能涵泳玩味,要能变化气质。知行合一,志趣高远,要做孔子的房子的主人,而不是游客。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