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情深意切的词,竟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有几行说明: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苏轼的弟弟。
今早抄写了一遍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读过那么多首古诗词,苏轼的中秋月,甚是喜欢,赞赏。
1
看着苏轼这豪放夹杂深情的好词,我也想弟弟了!
这个中秋我没回家,他在家陪父母过中秋,时不时发来家里的好吃的,爸爸妈妈的呆萌照。今天中午还发来一锅菜,媳妇炒菜他烧火,一副暖男形象。
某种程度来看,80后的弟弟,往往是个奢侈品,独生子女政策的超生罚款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的弟弟相对幸运,前提是农村户口,有个姐姐,妈妈超过30岁,国家的政策这么卡的,于是他合法出生了,当时我10岁。
他出生那天,我兴奋的无以伦比。上午学校考竞赛,我连3和了都没分清楚,一道20分的大题就那样扔了,被老师数落了好久。心早已不在卷子上,回家看小孩是真的。
弟弟小时候长相和年画上的宝宝极其相似,大眼睛、长睫毛,白白嫩嫩的脸,主要的特点是胖。重下巴,没有脖子,下巴底下有时候会磨红,天天洗澡,擦爽身粉。胳膊和腿如莲藕一般,都是小肉褶子。
大概三个月体重就十多斤了,我连着草口袋垫子一起抱着他,然后没抱住,把他扔到炕上,他脑袋上至今还有一个坑,当时我十岁,被老爸揍了一顿。不敢哭,真怕把他摔成了残废。
他脸上的很多伤都和我有关,妈妈买饼干,他在炕上跑着吃,看到我就笑,边笑边跑边吃,嘴磕在水泥窗台上,刚出来的小牙咬在嘴上,鲜血直流。
我大声喊妈妈:“不好了,弟弟摔吐血了!”
这么恐怖的描述,不记得妈妈当时的样子了,总是吓得够呛。不过她没揍我,已经受伤一个,不能再打伤另一个。
他一周岁当天会走路,妈妈找了一个照相先生给他拍了照,站在毯子上,向前走了几步。
爸爸把屋地重新抹上了泥,掺着白灰,地面很软。弟弟穿着妈妈给做的胶皮底鞋,在上面走来走去,还叨念着,踩踩地,踩踩地。
2
不知不觉他就到了三四岁,天天在炕上呆着,不愿意到院子里玩。亲戚家有个孩子比他小,见到他就打他,他不还手,转身就跑,跑到院子里的水泥墙台上坐着,或走或跑。那个水泥墙比他还高,也不知道他怎么爬上去的,也没跌下来过。
家里农活多,妈妈就把他放到我大姨家。大姨家有一只猫,他和猫一起坐在炕上的棉被垛上,还跟大姨说,大姨,“我不祸害人,你不要打我!”
大姨家养了好多鸡鸭,少了一只,他就要大姨背着他去找。他不会数数,但是知道少一只。
姨夫经常喝酒,喝多就骂人。
弟弟去邻居家玩,拿着一杯子水,喝一口,骂一句,把姨夫醉酒的样子学得惟妙惟肖。
后来妈妈把他接回来,自己看着他。
妈妈在哪里忙,他就跟在哪里。不管寒冬还是酷暑,早晨起来妈妈做饭,他就在锅台边站着。
秋收忙的时候,把他带到地里,他跟着也不哭闹。一直比较听话,看着有些早熟。
他小的时候大舌头,分布请L和n开头的话。我有一次跟他说,“你这舌头读英语老师都听不懂,上不了大学了!”他十分伤心的哭了。他的偶像是邻居家的大学生,每次说长大干什么都是考大学。我可能是深深的伤了他的自尊。那年他五岁。
然后妈妈天天教他叫猪,“来来来”,那段日子,他做梦的嘴型都是L,大概过了几个月,他真的会说了那两个字母开头的话。十分开心的说,“自己可以考大学了!”
3
七八岁的时候,他基本能自己做饭。
一次他跟妈妈抱怨,做饭好累,是不是铲地更好一些呢?
妈妈啥都没说,第二天领着他下地铲地。一个上午回来,累得他不成样子。
跟妈妈承诺,即使去镇上买菜回来再做饭,也比铲地强,自己要好好念书,不铲地。
还记得他自己中午回来做饭吃完去上学,给妈妈留的字条。“我已经吃饱,翻了鸡蛋。”妈妈用热水袋孵小鸡小鸭,他中午回家帮忙翻一下,然后自己上学去了。
记得在他四五岁的时候,玩小鸡和小鸭,刚出生的三只小鸭被他“飞飞飞”的往炕上扔,全都摔死了。我数落了他好久,他都不做声,在那里老实的站着。
他个子高,生日大,比其他孩子早上小学了一年,在班级里年龄最小。他不想上学前班的,大概是从大人那得知我也没上过学前班,自己坚决要上一年级。
刚开始上学,读不懂题目,给他讲也哭,慢慢他就适应了,学习还不错。
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我读高中,离开家到县城住校上学。离别的那天,他眼睛里满含泪水,我俩坐着爸爸的拖拉机,我一路抱着他,他把我送到乡里的大客上,然后抹着眼泪跟爸爸一起回家去。
每次开学,他都眼泪巴巴的把我送走。我假期回来,他欢天喜地的撕掉日历的后几页,看到我进院,多大的包都帮我背回来。
假期,他会给我讲他在家看过的电视剧,我妈经常能用一个上午复述完一部电视剧的剧情,他就按照妈妈讲的表演里面的角色。学一个叫什么蝴蝶侠的说话。脑袋上绑一个布条,拿着笤帚,在炕上走来走去唱郑少秋的《摘下满天星》。
4
我高二那年,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我家里有一地西瓜,都给我留着,让我回去吃。小学语文到三年级,终于能写成一件事,妙趣横生。
暑假回家,他告诉我自己当班会的主持人,躺在炕上把主持词给我讲了一遍,让我提前听听他的话。
他上初中那年,我就上了大学。和他联系越来越少,彼此功课都忙。假期回家,发现他个子已经比我高,年年跟我比个头,追过我之后,也不比了。站在门槛子上,忘记抬头就碰头。
一次教他英语单词,左右听写也不会。我让他抄写了100遍,他二话不说,坐那就抄。告诉我,倒着都会写了,不怕我听写他。
我们俩就读的是同一所初中,教过我的老师,也都再继续教他。老师们认识我,对我很好,对他相当关照,他学习一直名列前茅。
不知道哪一天,他跟我说,“姐,你不要到学校去,我几乎生活在你的阴影里。”为什么会这样?
妈妈说:“他学习好,老师说他跟姐姐一样,学习不好,老师说他不如他姐!”
看来,老师的评价伤害了他的小心灵,从那一刻起,我发现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
5
他中考结束,就来北京找我玩。那是他第一次来北京,是被准姐夫带来的,当时男朋友到长春出差,把他给捎来北京。跟着准姐夫以及领导们吃饭,他一会就喝完了一瓶啤酒,再给还喝。酒量看着比准姐夫还好,现在同事们谈起还当故事听。
在他初中之后,只要有男生到我家他都评判一番,几乎全是负面评价。
我大学毕业后,他知道我有男朋友之后,极其不放心。问我他们家有没有家庭暴力的历史,是不是很欺负女性,有无怪癖,个性如何,甚至比我妈关心的都细致。
来北京之后,他在准姐夫的宿舍住了十多天,全方位帮我考核这个男人。后来的结论是,人品个性都还行,没有什么怪癖,就是人长得配不上他姐。在他心里,没有男人能配上他姐,单单是长相问题,还好解决。
我结婚时,他忙前忙后,找东找西,四处跑来跑去,一条蓝色的裤子,都磨得锃亮,也不知道都粘的什么。人客散去,他和姐夫拉开桌子拼酒。他一瓶一瓶喝,姐夫一杯一杯跟,后来他醉了,睡了一个下午都没起来。
6
高中的时候,我把自己一个不用的手机给了他,怕他跟家里联系不方便。高中三年,除了给妈妈和我打电话,他很少开机,班里同学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有手机。
他高考是先报后考,自己估分很保守。按照570分估值,考了600。出于家庭考虑,他报考了吉林大学的国防生,只有两个专业可选,法律和新闻,他选择了后者。
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体检,他上了吉大的国防生。每天普通同学都在睡懒觉,他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大学读的很苦,我总觉得亏欠他。父母年轻时候辛苦赚的钱都供我上了大学,等到他上大学,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供他越来越费劲。我毕业挣钱,有时补贴点给他。
有的时候,他会跟妈妈说,“是不是我要不上学,你和爸爸就不会那么累?”
妈妈说左邻右舍也有不供学生的,也没在家躺着数钱啊!
7
后来,他毕业了,当了武警。
再后来,他终于结了婚。在他结婚的下午,我的嗓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打了几个点滴才起来。
在很多时候,把弟弟当哥哥,很多时候,把他当的是自己儿子。
现在发现,手足情在于,你把爸爸妈妈丢给对方,都是放心的。在我不能回老家的时候,还有他照顾父母,在决定妈妈生病用什么药的时候,还有个商量。
孩子没事能去舅舅家住几天,四处撒野,好好玩玩。当他娶媳妇的时候,舅舅还能当座上宾,不至于让我这个婆婆显得孤单。
写了这么一大篇,都不如苏轼一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