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边城》是一本散文集,说实话,张爱玲的小说写的好,散文却觉得一般般。
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张爱玲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文章,还收录了张自己收藏的许多旧照。
先来说说这些文章,有写年画的,有写人譬如梭罗、胡适之,有谈看书的,有关于文学和写作的,有关于自己的部分作品的,还有其他一些生活记述。
印象较深的有《谈看书》一篇,洋洋洒洒的,篇幅跟短篇小说一样,但是写的是什么?不是我疑惑,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惑。张爱玲可能真的读了很多这些“偏门”的书,也可能跟现在隔了时日,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她写看过的那些书,关于夏威夷的,关于美洲的,关于澳洲的,总之,把很多关于人类种族的书都看了,她的文字中,有许多许多的记叙,似乎要把这些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都写一个遍。例如谈到《人类在形成中》,她说:“认为两大洲的小黑人同是非洲黑人变小,亚洲的是从非洲去的,但也承认两处的小黑人并不相像,倒反而是亚洲的比较像非洲黑人。”诸如此类的书中观点的记叙,她从不做标注,也不知这是她从书中得出的结论,还是原意变更还是原文摘录。大段大段的论述,让人觉得对这些文字产生疑惑。平日我们写读书笔记,一般写自己看法,摘录只是增添原文风采,不由得觉得,原来牛逼如张爱玲,写起读书文章也是这样的流水账记述。而且,跟《谈看书》的标题一点也不符合,实在遗憾至极。
再来谈谈《重返边城》这篇,毕竟使了这个题目为文集的书目。这一篇以到台湾去为缘起,说起来那时台湾的一些事物,后部分谈及了香港、广州等地。似乎张爱玲对台湾也有不一样的喜爱,例如她说到花莲:“花莲的庙比台北还更家庭风味,神案前倚着一辆单车,花瓶里插着鸡毛掸帚。”“纯棉的瑞士花布如果乱红如雨中有一抹竹青,响应竹制衣带,该多新妍可喜!”张爱玲对那些宅院小巷特别关注,而且细细描摹的写法,跟她小说中的某些环境描写很相像。写香港,对于张爱玲来说其实没有什么难度了,同样这篇文章中的香港,一样带有小说中那种繁华又隔离感,香港人和事都是特别讲究,特别精致。但是也跟梦幻一般,况且这好像是张与香港的最后一次“会面”:“在黑暗中我的嘴唇牵动着微笑起来,但毕竟笑不出来,因为疑心我跟香港诀别了。”
台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见的很少,但是香港就基本成了她的一个“御用城市”,从北京到上海到香港到美国,其实张爱玲的一生,都没有很安定,即使最终她在美国度过了很长的晚年时光,但是她从未心安过。
最后,来说说收录的老照片。那天看完这些照片,发现幼年的张爱玲特别粉嫩,那张穿着淡蓝色绸裙的照片上,微微咧嘴笑着,脸上粉嘟嘟的,齐刘海下的双眼眯成缝,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非常时尚的小女孩。还有许多她家人的照片,有合照也有单人照,姑姑的、母亲的、外祖母的、表妹表弟的,一个极大的家族,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有钱的人才有可能留下这些照片吧。不由的想起了《京华烟云》,洋化的时代,古典的和现代的,是那个时候的特色,或者可以说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形式对清末的人们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难得是的,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有中国,也有西方的某个城市。
看到张爱玲成年后的照片,对这个孤傲的才女有了更多直观的见识,那高昂的头,尘世的一切都在她的睥睨之下。她说爱让人低到尘埃里,但她永远高高在上的样子(即使低眉,眼里的高傲气息都不容易忽视),经历了那么多的伤痛,一个女子,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活下去吧。
这些照片很珍贵,幸好在这里看到了。
2018/02/11于湛江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