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妈妈的电话里表达里对读书会分享的困扰,借此文纪念我们共同追求成长的日子。
互为镜子,借此反观自照,共同成长:
一、从“心”上下功夫,不是一句口号来的
我们习惯了“做做做”,很容易忘记我为何而做。
例如在每一次分享前,要问自己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去分享?“
1. 为了完成分享而分享?
2. 为了我自己生命的成长,分享给更多跟我一起渴望成长的人?
答案是我总是以为完成分享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自我的生命成长”。
我总是以为完成工作最重要,却时常忽略或忘记, 初心, 是为了滋养你我的生命。
为了完成任务的分享,甚至让我紧张焦虑,慌乱不看,措手不及,而不是滋养身心。
二、“心”时常被外界带着疯跑, 却很少“回家”
为了谁分享? 是基于第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1. 为了群里除了我以外的499人?
2. 为了夯实生命成长的经验, 因为分享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几乎所有时候我都会把关注点放在外面,毕竟从数量上看起来499人远远大于我这么一个人,而让我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心才是这一切的起点。
失去了稳定的为自我生命成长负责的心,其他都是空谈。
我还总是想我的分享得到别人或好或坏的反馈, 好了我特别开心,不好我就特别沮丧,我的心随着外界的评价跌宕起伏,甚至不等别人反馈,我自己就会评判自己。 上次特别棒,这次特别不好,也让我在兴奋与挫败之间难以平静,心绪不安。
痛苦也由此产生,我看到在成长分享中,一样会不小心迷失自己,看上去我在成长,却忽略了那颗平静安宁的心,事与愿违, 唯有时刻觉察,保持警醒哈。 所以我把分享的结果看得太重,那颗纯粹的心,不见了。
三、不要只贪数量,一定要品质量
“心”上的功夫,不在乎你说了什么,做了多少,在乎你内心的状态。
这个就很难理解了,只能体会。
在做的过程中, 我是焦虑的?慌乱的?还是平静的、享受的?
真正“心”上的功夫:不是努力工作能得到的,更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而是锻炼一种,无论在做什么时, 都保持内心的安稳,喜悦,享受,把过程中所言所行变成一种生命的养料。
无论在我们看起来是好事或坏事,都当成我们的养分,来锻炼“心”的材料。
当然这个过程也绝非自己乐在其中,而是你在分享的过程中,那种喜悦满意的状态也会吸引来你身边的人;如果你带着焦躁不安、手忙脚乱的状态去参加读书会, 你身边的人一定会觉得你参加了一个令人不舒服,甚至反感的活动……
所以,就更不用谈影响别人了。
从“心”上下功夫,保持自我观察, 锻炼自己。祝福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