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山区,多山少田,远离大江大河、湖泊沼泽。记忆中,小时候很少能看到两三斤以上的大鱼,能吃上一回鱼的机会也不多。小河里的小鱼、小虾、小蟹倒是非常多,但当时大家并不喜欢吃,煎煮耗费油料,油份不足又腥味过重,猫狗都嫌弃。哪像现在,嫌弃大鱼大肉,专门寻觅小鱼小虾。
村里只用有三口鱼塘,两口在村北,一口在村南,生产队负责管理,村民共有。每年春季,鱼花佬挑着渔娄担子走村串户卖鱼苗。渔娄是用竹篾编织而成,比箩筐高,但比箩筐狭长,娄内糊着一层沥青,所以不漏水。生产队会根据鱼塘的大小以及共有的村民户数购买鲢鳙、鲤鱼、皖鱼、鲮鱼等四大家鱼鱼苗投放进塘里。每年就养一轮鱼,春季投放鱼苗,年底放水捉鱼。说是养鱼,其是并没有人专门投喂,一塘浊水,偶尔有水牛在塘里消暑会留下一点牛屎,仅此作为食物。
临近年关,空气充满了过年的气息。时不时传来的一两声鞭炮声,更是时时刺激着小孩子的神经。鱼塘开捕约定俗成在年二十九,开捕的前一天晚上,村小组会提前通知各家各户具体时间。每到此时,我都兴奋的得睡不着觉,巴不得立即往鱼塘跑。塘不大,水也不深。大人们在塘坝上挖一个缺口,半个小时就可以将水排掉。此时塘边围满了人,大人们在讨论着收成,小孩们盯着鱼塘默默记着大鱼游走的轨迹。
当塘底逐渐裸露时,小孩们会纷纷跳进塘里寻觅岸边的田螺、小虾、泥鳅、黄鳝……运气好时还有可能碰上一条塘虱。鱼塘见底了,大鱼露出了脊背,似乎感受到了危险,在塘底乱串,泛起一道道的浊水痕迹。这时,大人们会提着箩筐、拿着大抄网正式开捕。鱼在飞窜着、小孩在嬉闹着、大人在叫嚷着大鱼的走向,鱼塘此时已变成一锅欢乐的粥。
小虾、泥鳅等小鱼,谁捕捉到就是谁的。塘里的其他鱼要按人口平均分配。当大人们提着一筐筐鱼离去时,小孩们往往舍不得离开,继续寻找着漏网之鱼,但一年都吃不上一回鱼,又怎么会有大鱼遗漏。有经验的孩子,往往在过了半天后再到鱼塘里转上一圈,类似泥鳅、塘虱等善于钻泥的机灵鬼往往在感觉危险时就钻进了淤泥里,过一段时间后,它们又会从淤泥里露出头来透气,只要你眼力够好,偶尔会有所收获。
鱼虽然养了一年,但精瘦得很,脑袋比身子大,一两斤已非常出众。每家每户能分到的鱼也就六七斤,并不多,当天煎上三两条,解解馋。那个鲜甜味的味道,永远令人回味。对于鲤鱼,我们是舍不得当天就吃的。鲤鱼耐活,我们把它养在水桶里作为年三十当天包@的馅料,增添一分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