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音乐的缘分起于五岁那年母亲给我买的第一架电子琴。
买下那架琴的缘故,早已记不得了,或许是母亲想培养我的音乐天赋,或许是羡慕邻家姑娘弹琴时的优雅身姿,又或许,只是一个孩童对音乐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于是,就这么不知缘由的,那架电子琴进入了我的生活。小的时候,常常用“一阳指”在琴上弹些简单的曲子,大多是《小星星》《小红帽》之类的儿童歌曲,曲谱来自于学校发的音乐课本。这个跟音乐有关的小习惯一直持续到三四年级。
后来,每当我在记忆中搜寻童年时与音乐相关的过往,在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家中无人的下午,一个心血来潮的女孩儿,用尽全身的力量从衣柜深处搬出一架对她来说尚且体积庞大的电子琴,摆好桌凳插好电源,翻出好几本音乐书,专注地看着简谱,用一根手指在琴键上慢慢弹奏······
那是记忆深处,与音乐结下的,最初的缘。
第二次与音乐结缘记得是十岁。
那是一个夏雷阵阵的午后,池塘里的莲花开得正盛。因为堂姐习筝的缘故,母亲带我来到城北的一家古筝馆。记忆中的筝馆空间不算太大,一走进门,映入眼帘的是摆放齐整的一架架古筝。当时的我尚处于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很好奇的年纪。看着一双双手抚过一根根弦,琴弦因振动发出清凉迷醉的乐音,只觉得奇妙。所以,当母亲询问我愿不愿意学习古筝时,我欣然答应。现在想来,其实那时的自己对古筝并没有多么强烈的喜欢,那只是一个年少的女孩儿对传统音乐的自然向往,只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渴望。
然而,并非真正热爱的事情总是难以长久。我逐渐厌倦了只戴三只护甲在弦上弹拨简单的曲子,左手压弦的疼痛更让我把练筝视作一件痛苦万分的事情。于是,第一期尚未学完我就开始找各种借口推脱,母亲倒是十分开明,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采取逼迫的手段,而是“放我自由”,遂了我不愿继续下去的心。
只不过,每当我无意间看到桌角那无人问津的琴谱和三只护甲时,内心多少会有一丝没能坚持下去的遗憾。
自那以后,我仿佛失去了与音乐的联系,没有再学其他乐器。中学时代,生活里大多数时间忙于学业,身边有些朋友学习吉他、长笛,而我与音乐唯一的交集只不过是音乐播放器里储存的歌曲。它们总能安抚我时而躁动时而迷茫的心。
直到如今,十八岁的我内心依然深埋着音乐的种子。只是未曾想到,那颗种子竟在不知不觉间悄悄萌芽。
开学之初,我参加了南大图协举办的一个关于如何规划大学生活的沙龙。在沙龙上,学长学姐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其中有一个学姐谈到,在大学四年,认定你要做的事情,然后坚持下去,最后一定会有收获。她还举了一个例子,说自己有一个朋友一直坚持弹古琴,学了两年以后,能弹出好几首不错的曲子。这瞬间让我有了学习古琴的冲动。没有什么别的原因,不过是机缘巧合、缘分使然。当天回寝室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听了几首古琴曲,竟然惊喜地发现,古琴的音色恰好是自己一直喜欢的,只是以前不知道原来那就是古琴的乐音。
在最后做决定之前,有过纠结、犹豫。但想到,有些事情如果现在不做,以后可能永远都不会去做了。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古琴社,开始了与音乐更深的缘分。
在琴社学姐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了夫子庙的“金陵古琴馆”。那闹市中的僻静处,琴声阵阵。旧式楼阁、穿汉服的老师、一辈子弹琴的老先生……点滴细节,都让我对古琴的热爱进一步加深。
学琴的过程中,即使是最基本的指法,抹挑勾剔打摘,也不会让我觉得枯燥乏味。只要能够听见那古老悠长的乐音,于我而言,就是平淡生活里音乐所给予我的最美丽的点缀。
弹古琴是自然的,右手无需戴护甲,手和琴弦完全相融。当左手在弦上抚按,就像十岁时弹筝,会疼痛。可当水泡变成茧,当指法变成曲调,一切疼痛便在心上开出了花。
古琴的心法是专注凝神。每当我烦闷的时候,只要去琴房练琴,心情就会自动变好。音乐真的是有魔力的,它会让人忘却烦恼。
我学会的第一首曲子是《秋风词》,配上李白写的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古典的气息在心头萦绕,久久不散。这或许是我喜欢古琴的另一个原因,它和中国传统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悠久,更加贴近我热爱中文的心。
没能用如音乐般美丽的语言来诉说我和音乐的缘分,但这音缘,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