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忆,我与老师的交锋》(连载)系列文章,请参看:
目录
-
我与文ZQ老师
在没有选修他的课程《信托与租赁》前,听同学提及过他,不过当时也没在意。大三下学期硬是巧合把不该选修的课程给选择了,上课便聚到了一个大教室,基本都是金融系的大三学生。也不知为什么在那个学期,会有很多的问题和想法,会有种天马行空的感觉。
上课时间,文老师很少用PPT更多地是用黑板记录讲义,讲解的知识谈不上高深(这是业务性的课程,而文老师没有兼职在此类机构中),但其认真负责细心的工作态度让我产生了由衷的好感。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每周能够相见一次,也只有在下课的5分钟时间,我才能将自己一个星期都没思考好的经济相关问题告知于他(有时,就临时在他上课的时候努力想到一个疑问,然后试着自己解答),让他给予必要的解答。
他走下来把我的问题听过一遍,若有他自己的看法,就直接说出了他的解答;若不敢肯定则曰,此问题我不甚清楚,待我回去查询或请教下其他老师,再给你必要的解答。
最令人感动的不是体现在这里,当我对他的答案不满意时,我就会反驳他,与他抗辩,用他解答时所留下的漏洞给他制造一个新的疑问。他有时又会觉得反驳有力,自己的解答不够准确合理,然后对着我说,愿意听听我的解释。
就这样,我说出自己的解释,然后请求他给予我批评和指正,他也会在我解答的基础上,设置新的疑问,开启一个似乎永远没有完满答案的辩护。在不断循环的螺旋式斡旋中,我得到了成长,视野更加深入到社会的微层面。
讨论的问题依然记忆犹新,如:都说信用货币的票面额度过大,会影响到交易的流畅度,增加交易成本,那日本、韩国、台湾的法定货币为什么定这么高的票面值呢(即使因为通货膨胀缘故使然,那他们的交易摩擦却并不是那么明显)?
再如:租房者去市场上寻找房屋的前提,一般是自己急需房屋时才去,那房东凭借此心理判断必然以高租赁价格向承租者索要房租,结果必定是租房者在此过程中受到非市场公平待遇。反过来亦是如此,房东可能被租房者砍价,那有什么办法使得这样的市场现象规模缩小甚至消失呢?
等等此类非常有意思的现实问题让我不解,然后我将他们告诉文老师请其给予解释,最终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对撞,形成了一致性的解释。在问题解答方面,我没有给文老师任何台阶下,一直会逼问道他无话可说的地步(不意味着我有多么精明,不过是小伎俩罢了),但他却丝毫不在乎,觉得你的问题很有意思,你本人也很有意思。
这种场面持续了16周,也就进行了16个问题的讨论,在文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学术上的东西,但其为人为师的品质是我觉得最值得崇拜的。他的那种恭敬谦逊态度,让你觉得他是你真正的倾听者,是最理解你的想法的人。
他能够开启你的求学欲望之门,让你发现在学问中最重要的是耐心和信仰。他患过肺病,他悲观地以为不久将辞别人世,他彼时无所顾念只一心准备考博,最后命运交给他一张完美答卷,肺病不再患了也如愿考上了人大博士。他还始终坚持阅读佛经,有一种皈依佛门的信念,听他讲禅,我才明白那也是我最需要的一种信仰。
毕业晚宴会上,他来到吉祥大酒店,在辅导员陪同下先过来敬同学们一杯酒,祝福学子们能够凡事如愿。后来我也前去敬上他一杯酒,说了很多不着调的话,他首先问我是考研了吗?我很抱歉地口吻道,没呢,工作了。他便谈到在什么地方工作?
我回复,在云南,一个辐射强烈的高原省份。他鼓舞道,那里很好,气候很舒适,那里更能够发现机会(靠近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祝工作顺利,一帆风顺啊!多谢,多谢你!
他是一位大学老师,但他真正的是以学生能问很多问题而感到高兴和激动,也因此能够回想起学生的那位老师,恒久地值得尊重和仰望。若有机会,学生必定再请教你很多不着边的问题,然后等着你前来解答。不过学生当然更希望你能够身体健康,在学术上更进一步。
(可能我是差等生),可我喜欢那些能够体会到问题所带来乐趣的老师,尽管不够资格与其交流,但不妨碍我能借助很多机会倾听他们的经济逻辑。
(此文写于当前的大四毕业期)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