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文老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空心病」,描述了一种孤独和无意义感的存在。
挺赞同的。实际上,有人的观点比徐凯文老师要极端和悲观的多。本文不谈「病」,就谈谈一般人内心的空洞,以及我们对空洞的应对。
先说这个有点奇葩的论点——
人生来就是空虚的
这话不是我说的,法国「最费解心理学家」拉康说的。别着急反驳,且听听他的道理。
拉康认为,人圆满的状态是在胎儿期(包括婴儿期的一部分)。胎儿在羊水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完整感,与“母神”的联结感,这种感觉是神圣而完美的。
对《圣经》伊甸园的一种解读是,伊甸园即母亲的子宫。亚当和夏娃在出生之前,是懵懂但幸福的。吃智慧果后被逐出伊甸园,表示出生,以及自我意识的产生。
心理学家荣格也有类似的看法,因为他深受东方思想影响,很可能是读到了《道德经》“复归于婴儿”的说法。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回忆起当婴儿时的感受,但是想想也能明白。当婴儿的时候,只要嚎一声,就有妈妈的乳房,温暖的怀抱,好喝的牛奶。周围无微不至的关怀会让人感觉自己就是“神”。
实际上,婴儿对于周围感知是一体的。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幼儿的成长,会发现他一开始是不会操作自己四肢的,慢慢才懂得用意识去控制。整个协调身体四肢的过程,也就是他把自己与环境分割开来的过程。
一旦“我”发现了自己与妈妈,与周围环境是割裂的。我们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渴望,渴望回到那种与一切关联的体验中,这种渴望是很底层的,就像心底的一个空洞。
拉康说,我们究其一生,都在试图填补这个空洞,但它是不可能被填补的。
但没有人信。
填补空虚的方法
据一些学者的总结,我们大概会采取5种方式来填补这个空洞。
1、性。性爱首当其冲,在爱爱中,会有一种完整感。神话中,每个人都要寻找的另一半,是自己失落的一片灵魂。
大部分人,只要功能完整,都可以用某种方式寻求性爱。因此这在5种方法中,是最为广泛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极度空虚的人很喜欢一夜情。就像是某种药物,能暂时止住空虚感。但实际上,很多人在过程结束的那一瞬间,就会重新感觉无比空虚,于是只好寄希望为下一次。
2、金钱。在物质社会,金钱被拉到极高的地位,可以换取任何想要的商品。这让人产生了误解,以为拥有更多的金钱就可以填补空洞。
这让一大批人渴望“赚钱”,以增加存款的数字变化为乐。当他们发现有钱了好像也没有填满空洞的时候,他们又会认为是钱还不够多的缘故,于是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这种方法有一个更加正能量的名称,叫做“干事业”。
3、权力。我们觉得权力有助于填补空虚,可能是源自于对他人的控制感。伊甸园里,我们想什么就能有什么自动送上来,周围的人都在琢磨我要什么,有什么喜好。咦?这跟当领导的感觉多么相似……
问题在于,领导的上面仍然有领导,所以猴子总是盯着上面猴子的屁股,拼命想爬到树顶。所以会有一种现象,一旦某个领导发现自己晋升无望的时候,他就没有了激情,开始混日子了。
4、名誉。想要一个好名声的人活在他人的目光里。沽名钓誉的“最初因”来自于,当孩子表现优秀的时候母亲的目光。这让孩子有种错觉,唯有我是优秀的,妈妈才会爱我。
他们把一生奉献在获得别人的认可上,认为只要认可了我,就能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里。结果当然也是缘木求鱼。
5、毒品。毒品在这里并不特指海洛因,而是一切可能引起上瘾的东西。包括游戏,烟酒等。因为在沉迷状态下,「自我」是会消失的,人会有种回到联结感的错觉。在美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很多心理学家会使用LSD(致幻剂)来体验合一的感觉。
有意思的是「购物狂」,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商品来达到缓解空虚感的效果,在这种方法里算是独树一帜了。白敬亭痴迷买鞋,以至于买不起三环的房子(哈哈),可以算作是此类方法的一个例子。
一种向内求的方法:滋养
毫无疑问,当提到「向内求」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心理学。但这些年鸡汤的泛滥,让很多人对心理学有种抵触。
有人曾讲过这样的故事。说有个人晚上失眠,很痛苦,四处求医也治不好。后来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解决了问题。别人就问他,怎么治好的啊?他回答说,没治好啊,只不过现在我失眠也无所谓,并不觉得痛苦了。
这个事虽然是在调侃心理咨询,但的确触及了心理咨询某个层面的事实:心理咨询不改变问题本身,但会改变你与问题的相处方式。
因此,心理学可能无法让你填补这个「原生空洞」,但是你能学会如何面对它,不再通过一些无用的方式去反复尝试填补。换言之,你从这个问题中超脱出来了,自由了。
但不要以为事情到此为止了。我们还剩一个高级的技巧——「滋养」,接下来我们将触及心理学与宗教的边界。
如果你去拜访大师,他八成会跟你讲「自性圆融」这样的话,是说你自然就是圆满的。这跟我们前面讲的,人自然残缺有很大的分歧。那么,大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存在,那个存在是圆满的。
我们普通人要体验那个存在绝非易事。但从知见上,也可以窥见一二。现在让你闭上眼睛,静下心来,静静观察自己。你首先体会体验到自己的身体感觉,到情绪感受,再到思维的内容,不停奔流的念头。
那么,请问,是谁在那里静静观察这一切?你可能会回答,就是「我自己」啊。那么,这个「自己」跟平常喜怒哀乐的「自己」是不是一个「自己」?
答应是不同的。观察的那个自己就是更加高层次的存在。于是,在你喜怒哀乐的任何时候,只要你进入背后那个观察的「自己」,你就是在「滋养」。
这个更高层次的「自己」是圆满的,没有空洞的。当获得足够滋养的时候,它就将成为真正的你。这个时刻就叫觉醒。
古印度安人说,人内心有两头狼,一头恶,一头善,最终哪一头胜利取决于你滋养的那头。同样,人内心有两个「我」,一个是有空洞的,一个是圆满的,被滋养的那个「我」总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