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分闲、正,若说正书单指课本、政经读本,年届四十,已不大爱读正书了。读闲书,将饮茶,似乎反而成了人生的正理。
茶是书的益友,书是闲的趣味。这一边,闲来得书,来闲读书,来读闲书,读书得闲;那一边,得茶、泡茶、闻茶、啜茶,都以兴味趋动,又不着急,缓缓而得大喜悦。这就是慢生活,慢道理。读书和喝茶,都养心、养气。
近来因饮新茶,得诗一首。
《新茶》
新茶欣早得,时共牡丹临。
因觅前年雪,还弹一夕琴。
风来生楚馥,水沸动豳音。
莫道陶杯古,常斟春浅深。
春茶好,饮茶须循时节。旧时讲雨前茶,现今讲明前茶,整整提前了一个节气,叶子新嫩,炒法清浅,故少饮即佳,多饮则伤肠胃。过了农历五月,就要换瓜片,因最解暑;入秋换铁观音,继而大红袍、滇红;隆冬寒春,则少不了陈年的普洱,这是饮茶的次递。看闲书,也分主次,且宜插花着去看。
记十九年前,图书馆散了以后,在西北大学的路灯下,雷树田先生和我从十点站到十一点,嘱之我,要略懂点中国文化,有七本书需要精读,《论语》其一、《庄子》其二、《史记》其三、《昭明文选》其四、《文心雕龙》其五、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其六、《红楼梦》其七。其后数年间,除了这七本,我又多读了三本,《道德经》其八、《西厢记》其九、钱钟书《谈艺录》其十。至于西方的精华,因没有高明指导,都是乱读的,只起到了略为参证的作用,很是惭愧。
上述十本书,现在,乃至多少年后,还会翻看,想来还会越读越新,取得新的收获。除此以外,我用的则是陶潜明的读书法——“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书很多,越来越多,哪里都能精读呢?要读好书,所谓好书,都有一得之隅,一个观点,所举一个好的事例,于己有益,采之可也。所以拿到一本书以后,先看序言和目录,从里面选重点,一页页翻过,有的略作徘徊,有的蜻蜓点水。不是不爱,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现今,人的阅读量并非不高。智能手机普及了,人们成了低头族。坐、卧、行、止,多在阅读。但大家所获得的东西却是高度一致的,腾讯想叫你知道什么,头条想叫你知道什么,一天之内,全国人民都了解了。对资讯若没有能力辨析,统统拿来,他们的观点就成了你的观点,好不可怕!更有一种怪兽,名叫微信,真是泥沙俱下,真假莫辨,啼笑皆非,危言耸听,好不可怕!
一天能喝多少碗心灵鸡汤啊!道理知道的越多,往往越迷惑。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两只慧眼,一颗明心。这来自于经典的阅读。而对经典的阅读体验,往往并不只是愉快,有时好难,非要读进去不可,就会和打仗一样,很痛苦。若打赢了,真高兴!
常想起十五六年前的那些个冬夜,苦读《谈艺录》的日子,那么多稀奇的繁体字,有多少都不认识啊,查字典,一个一个的吃下去;提到一个古人,有名、有字、有号、有别号、有谥号,你知道是一个人么?需一点一点的理清楚,写眉批,做笔记,考大学时都没有这么累。近年来我倒也写一些文章。灵感之外,之所以有一点根底,都是来自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