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50,逐渐看清生活的本质,知道哪些需要坚守,哪些可以放弃。选择应该坚守的,坚持做,形成习惯,减少精神内耗。
如今,我简化生活中的琐碎,把时间用在真正想做和真正重要的事,比如专注于锻炼、阅读、写作、公益,是极简人生的开始。
1.锻炼中强健体魄
早上6点醒来,喝一杯白水,一杯黑咖,去翠竹山跑步。
夜里下过雨,地面湿润,空气清新,很适合晨练。因为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植物们都以空前的激情疯狂生长,勒杜鹃四季花开,荷叶又高又壮,龙眼树上挂满果,翠竹在山林间摇曳,好像要把它生命的喜悦广而告之。迎着清凉的晨风,耳边小虫啾鸣,跑完第2圈,想到早上9点即将开始的直播主持想下山,但脚步把我带向第3圈的平坦起点。
跑步听魏智渊老师在咖啡馆的讲座,成了标配。从两年前咖啡馆建立即加入,很多讲座听了无数遍,关于教育的目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儿童阅读等相关观念愈来愈深地经由实践、反思而融入血脉,化为认知大厦的一部分。
今天回听老魏的咖啡馆第一季,纪律教育的原理与方法。魏老师说,纪律教育的本质,是法,是规则,是为了确保学习或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不能是教师宣泄情绪的不合法的规则,否则规则在教室里就难以执行。
纪律教育有三个目标:要求学生遵守规则(他律);帮助学生形成自律;帮助学生形成审查和制定规则的能力(终极目标)。
规则的制定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可由教师提出集体讨论通过,也可由学生共同制定而成。更多规则是在处境中,不断生成。规则不可多,超过7条就不大能被孩子们记住。
规则与孩子们的需要有什么关系?需遵循两个原则,即区分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适度满足低级需要,激发高级需要;区分需要和欲望,满足需要而不助长欲望。这两个原则也适用于亲子关系。
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儿童有身体需要即生理和安全需要;自尊需要即爱、尊重与权利的需要,成就需要也叫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生命的三个层次。
孩子需要实现这些由低级到高级的需要,才会健康成长。
在之前倾听的基础上,对第一季中侧重理论的内容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经典,需要时间的浸润,实践过再来温习,会让你更深地与理论遭遇,从而更深地融入你的认知结构。
围绕翠竹山这座天然的大氧吧跑3圈5.4公里,顶一身大汗淋漓,下山。此时,阳光已透过云层,穿过树梢,照亮山林。
下午,约了教练锻炼肩部一个小时。结束之后,在跑步机上爬坡走40分钟。
汗水很快从肩膀上凝成汗珠,顺着摆动的胳膊滴落下来。
之前,我是极不喜欢运动的。
甚至,在走到翠竹山脚下,内心里还在斗争:去?不去?
促使我热爱运动,并且将运动化为习惯的,是2018年秋季的那次急性阑尾炎。
那次急性阑尾炎手术,在病房里待了13天。出院那天,站在医院大门口,我彻底体会到一阵风就可以把我吹走的感受。
对于健康的渴望,让我走进健身房。从最初半年的坚持,到之后的热爱,到现在的习惯,让我发现生命的坚韧,让我看到自己在生命中也有坚毅的一面。
除此以外,如此喜欢做同样的一件事,是因为从此事中获得了最大的奖赏,脂肪减少。人到中年,对你不离不弃的,脂肪可以排在第一位,并且地位稳固到难以撼动。其他部位脂肪减少了,腹部脂肪依然顽固。
不能消除,暂时就先和平共处,剩下的,交给时间。
我们总是在遭遇疾病之后,渴望健康;我们也总是在失去一些什么之后,才知道真正需要把握的是什么。
2.阅读中丰富认知
这个暑假,读过十余本书,涵盖儿童书籍、关于阅读和写作。慢慢啃完,触动最大的是《儿童阅读三十讲》《改变,从写作开始》《教师成长力》,是绝佳治愈精神内耗的食粮。
我喜欢早上啃读,休息了一晚上的大脑,这个时段精力最好。下午精力相对不济,我就把自己扔到健身房;晚上,啃读或写作到10点半。
今天早上因为有直播主持,所以,啃读挪到了晚上。
打开目前正和学友们一起啃读的书,是美国丹尼尔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共读活动于8月4号正式开启,由郝晓东老师带领,翟小洁老师组织,再次弥补了今年暑期没有郝老师参加的线下活动的遗憾。
今天读到第二章《背景知识对于认知能力的必要性》。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背后的支撑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
逻辑思考是怎么发生的?实质就是记忆检索。记忆是认知过程的首要资源,先在记忆中搜索解决办法,之后使用,这样很省事。
最著名的案例是下棋,象棋选手之间的差异在于他们熟悉的棋谱多寡,这个差异由记忆带来,顶级象棋选手在长期记忆中拥有五万局棋局记忆,远高于技艺一般的选手。
在此,背景知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作者同时提到合并,合并,其实就是把零散的同类归到一个整体架构中,这样,可以增加工作记忆空间,提高工作效率。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中被称为“组块策略”,即把不相干的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以组块效果著称的记忆策略能增加记忆。
比如专家头脑中善于将散乱的信息归类,形成有意义的模块储存在记忆中,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搜索出解决问题的框架;认知框架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我们在教学中,也经常用到合并案例。比如引导低年级学生将老虎、狮子、狐狸合并到动物类;这样的合并又称上位概念。
所谓的上位概念,即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相对应的下位概念指的是具体的比如狮子、老虎、狐狸等动物。学生掌握的上位概念越多,他们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就越强,记忆空间就越大。
在理解“为什么科学家在解释实验结果时会特别留心出乎意料的结果”时,遇到阻碍。采取一句一句慢慢读的方法,终于悟出,此观点其实还是在说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科学家在思考相关领域的问题时会用到背景知识,比如科学家之所以在解释实验结果时会特别留意出乎意料的结果,是因为不期而遇的结果说明他们的知识还不完备,准备还不充分,实验中还蕴含着未理解的新知识需要继续钻研。而要想留意到出乎意料的结果,就得先有预期,这个预期就源于对该领域的相关了解,即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
可以说,没有背景知识,就无法形成预期。就好比8月8号我在主持四川旺苍县、甘肃静宁县、江西定南县的“三县新教育通识培训”时,对于讲座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出了预期,但主持中发现一位讲师在接听电话掉线之后重新连麦,此时不小心变成了手机登录挤掉了电脑端登录,学员通道看到的镜头变为讲师侧面面对听众,作为主持人的我未能敏感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提醒措施。此间出现的问题之前没有出现过,所以突发状况出现我缺乏应有的灵活处理机制,导致一次完美的直播出现瑕疵。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确保学生获得事实性知识?
安德森等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前两类相当于学科的内容知识,表示“是什么”的知识;后两类是过程技能。
知识类型与认知方式大致对应,应试教育用“知道”“记住”的方法,从而异化为“死记硬背”的“题海战术”,对学生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品质损害极大。
那么正确引导学生识记事实性知识的方式,是要在相关大概念背景下进行。比如低段孩子的识字教学,鼓励家长亲子共读绘本,在大量阅读绘本中与字词相遇,从而建立起汉字音形义的联系,健康而自然地认识并记忆汉字,促进孩子自主阅读,到真正会阅读,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动化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思考,在思考的时候阅读”。
先前啃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教育的目的》等书籍,积累了相关认知心理学背景知识,成为啃读这本书的前概念,大脑的工作记忆运行才比较顺畅。
啃读下来的这本书,又将化为阅读其他书籍的前概念,我们的认知地图由此迭代升级,而经典的魅力也正由此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