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廉斯,1922—1994,美国作家、学者,当过高校老师,是公认的被埋灭的名家之一。2016年1月其作品《斯通纳》被译成中文,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7月《屠夫十字镇》中文版也随即面世,好评依然不减,这位已经去世20多年的大洋彼岸的作家在中国着实火了一把,而且他的那部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奥古斯都》中文版也正在出版过程中,我们要知道,威廉斯一生只写过四部小说,这火爆也是没谁了。
看过《斯通纳》之后,我有很多话想说的,但一直没有时间去写,等到《屠夫十字镇》之后,我隐隐觉着,要谈《斯通纳》必须要先说《屠夫十字镇》,这两本书代表了作者认识人生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是有时间递近关系的,《屠》在前,《斯》在后,然后我特意去查了作者的资料,果然《屠》比《斯》早五年写成。所以,先谈《屠夫十字镇》。
有关书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讲了一个年轻追寻人生意义的故事。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艺作品都指向它,或高深或浅显,角度各异,殊途同归,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把人生的意义放进历史的长河之中,高山仰止,黑塞的《悉达多》充满了得道后的大彻大悟,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则是艺术家的诗和远方,但《屠夫十字镇》的追问却显得如此清澈与接地气。威廉斯喜欢写小人物,这些人就像生活在你我身边的谁谁谁,当然也可能是你我自己,他并不评论人类这一追寻的意义,不归纳,不推及其他,只讲个体的经历,而这样却偏偏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你看着主人公的行进的路程就像是回忆自己走过的路,他的所困所惑,在你生命的某一刻也曾有过,它们或许被你忘记或许被你隐秘地收藏起来,现在你在另一个的脑袋里重新遇到它们,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神奇。
以上所说的还只是这部小说众多亮点中的一小部分,在我看来,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写了厚厚的几十万文字,却并没有得出任何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结论。我们常说「文以载道」,作者洋洋洒洒,总是要有些答案之类的东西呈现给读者,很多读者也期待这种东西,但威廉斯的小说里没有这些东西,有的只是经历,个体的经历,甚至还有很多主人公的困惑,当然都可以看得出,这些也分明是作者自己的困惑。这种透彻和诚实的态度,平易近人,直至打动人心。
其实之所以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可能就因为这根本就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答案,一个先行者告诉后来者他的疑惑远远比给出一个答案更有启发的意义。在生活这件事儿上,谁也不敢自称是个明白人,越明白往往代表你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狭窄了,老人往往会认为自己活明白了,那正是因为他们的人生所剩无几,惯性带着他们就可以走到人生的终点。所以没有高高在上过来人的明白,显得诚实而可信。正如这本书的文案所说的「人的天性,与自然一样,一个谜的尽头是另一个谜」。
抛开宏观意义上的优点,这本书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是大师级水品的,从叙事、描写到人物刻画,都毫无挑剔之处,特别是对人物内心的拿捏堪称其拿手绝技。在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写作手法大行其道的二十世纪,这种没有任何炫技的平实写法,书被低估是情理之中,但人为地用流派对艺术进行高低评判终究只是一时风尚,好的作品,无论什么形式,什么风格,都是好作品,终有拂去沙土珍珠闪亮的一天。
说到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这绝对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动力,两千五百年前,那些日日夜夜里,当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之后,一些智者,或在陋室、在林中或在广场上,仰望星空,风云际动,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就是如此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仰望着同一片天空,思考着同一个问题,那一悟,人类文明从此步入成熟。
但这种追寻,同样也是危险的,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都是为这种追寻而献出的祭品。卑微弱小的普通人的追寻,可以是个人的放逐与沉思,但大权大握的人的追寻,就可能是沙场征战,拉开战争的序幕,生灵涂炭,全系一念之间。
割物还是伤人?都是同一把利刃。
说到底,人生究竟有何意义?难道人生就是一个谜接着一个谜,疑惑接着另一个疑惑?我们听了那么多的道理,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别急,威廉斯的一下本书《斯通纳》用另外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告诉我们生活的一种可能。
2016年9月3日 广州凉风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