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到,刘邦担心诸侯入关后,丢掉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胜利果实,所以采纳了一个馊主意,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联军进入关中。这一决策完全是拍着脑袋做出来的,根本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导致项羽强行攻进函谷关,刘邦的十万军队完全暴露在了项羽四十万精锐部队的打击范围内,如果项羽一旦发起攻击,刘邦则毫无招架之力。然而项羽也的确在厉兵秣马,准备次日就对刘邦展开军事打击。
《资治通鉴》原文: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与俱去,曰:“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料公士卒足以当项羽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尝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许诺。
项伯报信
这位项伯身份可不简单。首先他的官职是左尹,在楚国算是很高的级别了,其次他姓项氏,是项羽的长辈,在军中地位很高。项伯和张良私交很好,担心自己的老朋友会在第二天的军事打击中命丧黄泉,于是连夜跑到霸上找到张良,把项羽的计划和盘托出,目的是让张良赶紧逃命。张良与项伯的关系,《资治通鉴》早有交代,张良早年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败后,隐居下邳,以任侠身份生活了十年。这十年中,只记载了张良两件事,其中一件就是藏匿项伯躲过了秦兵的搜捕,才保住了项伯的性命。所以,今天项伯连夜给张良报信,实际上是为了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
刘邦大惊
张良得到密报后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再次表现出了当年的任侠精神,对项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今沛公有难,我如果一走了之那我不成为不义之徒了吗?所以我必须把这件事告诉沛公。”当张良把项伯带来的信息告诉刘邦后,刘邦大惊失色。张良问刘邦:“你认为以你的实力能挡得住项羽的进攻吗?”刘邦沉默了很久后说:“不能,那该怎么办呢?”
项伯斡旋
张良对刘邦说:“你赶紧去给项伯说,让他转告项羽说你从来都没有背叛项羽的想法。”刘邦又问:“你认识项伯吗?”张良把自己与项伯之间的交情给刘邦介绍了一下。刘邦又问:“你俩的年龄谁大谁小呢?”张良说:“项伯年长。”刘邦急切地对张良说:“赶紧把项伯请来,我有话要对兄长说。”一贯傲慢的刘邦见到项伯后立刻表现出了恭恭敬敬的姿态,先是奉上美酒,再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厉害,并没有直接求项伯帮忙,而是先把对方和自己的利益绑到一块。好了,现在我们是一家人了,这样一来,话就好说了。刘邦对项伯说:“我入关以来秋毫无犯,府库封存,封闭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盗贼出没,我在这里日夜思念将军的早日到来,怎么会背叛将军呢?请您替我给项将军解释一下,这完全是误会。”项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对刘邦说“沛公明天一定要早点到鸿门,当面给项羽讲清楚,亲自向将军请罪。”项伯的言下之意是,我回去一定会尽力斡旋,你也要表现出真挚的诚意配合我,这样才能让你们消除误会,冰释前嫌。沛公答道:“诺。”于是项伯又连夜赶回鸿门,把刘邦的话转达给了项羽,又对项羽说:“要不是刘邦先进入关中,我们也不可能这么容易就到达咸阳,你要是去攻打一个有功之人,恐怕就会背上一个不义之名呀,不如和刘邦搞好关系。”这话说得在理,项羽也就同意了项伯的意见。
《资治通鉴》原文: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至〕此!”项羽因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
鸿门相会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百余骑到鸿门军营来见项羽。刘邦表现出了诚恳的态度,说大家本来就是以推翻暴秦为共同目标的好战友,你战河北,我战河南,我都没有想到能最先进入关中,我一直在这等将军的到来,今天总算相见了。但现在有小人挑拨,才让我们兄弟二人心生闲隙。项羽听了刘邦这么一说,自己反倒有了愧疚,随口说:“我是听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要不然我怎么能如此呢?”项羽内心已然有点不好意思了,所以留刘邦一起喝酒。酒席间,范增数次向项羽举起玉玦,暗示项羽赶紧下决心杀了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假装没有看见。
《资治通鉴》原文: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庄舞剑
范增见项羽没有反应,于是自己起身走出帐外,把项庄叫过来说:“我们的君王太仁慈了,对刘邦下不了手。你进去向刘邦敬酒,然后舞剑助兴,借机将刘邦刺杀。如若不然,我们所有人都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项庄按照范增的意思行事,舞剑间,一直伺机刺杀,但是项伯亦起身同舞,用身体护卫刘邦,项庄终究没能完成刺杀任务。
《资治通鉴》原文: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遂入,披帷立,瞋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羽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卮酒彘肩
张良坐不住了,走出帐外去找樊哙。樊哙急切地问:“里面啥情况?”张良说:“项庄表面上舞剑助兴,实则是为了刺杀沛公。”樊哙说:“情况紧急,我得进去,不行就给他们拼了。”樊哙一手提剑,一手持盾,径直冲进帐内。卫兵拦着不让进,樊哙用盾一下子全都推倒在地,大步走进帐内。瞋目项羽,怒发上指,眼眶迸裂。忽然间冲进来一个愣头青,项羽吃了一惊问是何人,张良回答项羽说是沛公的参乘,名叫樊哙。项羽给樊哙赐了一斗酒,樊哙谢过后,站着一饮而尽。项羽很是欣赏樊哙的英雄气概,于是又给樊哙赐了一条生猪腿,樊哙来者不拒,把盾牌放在地上,将猪腿置于盾上,用剑切下肉来直接生吃。项羽一看更是喜欢,对樊哙说:“壮士还能再喝酒吗?”答:“死都不怕,还怕你区区一杯水酒?惜日秦王心如虎狼,杀人唯恐杀之不尽,用刑唯恐刑之不及,所以天下才纷纷背叛。怀王与诸将有过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最先进入关中,然秋毫无犯,还军霸上,等待将军的到来。劳苦功高不说封赏,反而听信小人之言,准备诸杀有功之人,这和暴秦有什么区别,将军是不是不该如此呀?”这一番话说得项羽竟然无言以对,最后只说了一个字:“坐”。于是樊哙就坐到了张良的旁边。
《资治通鉴》原文: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鸿门去霸上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趣霸上。留张良使谢项羽,以白璧献羽,玉斗与亚父。沛公谓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将军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亚父足下。”项羽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羽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不辞而别
樊哙冲进帐内对着项羽就是一顿数落,这样一来,才给如坐针毡的刘邦赢得了一丝的喘息之机。须臾间,刘邦抓住这一时机,起身外出准备去上厕所,顺便拉上樊哙一起出去。刘邦走出帐外对樊哙说:“我得赶紧走,只是还没有给项羽告辞,这如何是好啊?”于是樊哙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告什么辞呀,你就赶紧走吧,别再讲究什么礼数了。”刘邦听了樊哙的话后,刘邦二话不说一溜烟的自己骑马往霸上跑去。从鸿门到霸上有四十里地,刘邦独自一人骑马在前跑,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行从骊山走小道返回霸上。张良继续留在宴席现场,估摸着刘邦已经回到军中了,才起身向项羽辞行说:“我们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向项将军辞行了,托我向将军献上白璧一双;另外玉斗一双献给亚父。”项羽问:“沛公现在在哪呢?”张良答:“沛公听说您有意责怪,就先行告退了,这会已经回到了霸上军营中。”项羽接受了张良献上的白璧,小心放到自己的坐位旁边。范增接过玉斗,直接扔在地上,拔剑将其击碎。气得范增直接爆了粗口,说项羽是“竖子”。竖是指未成年的奴隶,在当时是通用的脏话。大意是说:“你这个臭小子真是不足与谋大事呀,将来夺得天下的必定是沛公,我们今天这些人终将会沦为刘邦的俘虏的。”刘邦回到霸上的军中,二话不说,立即诸杀曹无伤。
疑窦丛生
鸿门宴的故事讲完了,其过程惊险,画面生动,精彩绝伦。如果从文学高度来看实在是挑不出半点毛病,但是如果我们试着还原一下历史真相,就会发现其中还是有很多疑点的。
疑点一,刘邦听取了封锁函谷关的建议,这么大的军事部署,作为第一谋士的张良竟然毫不知情。
疑点二:既然刘邦决定了封锁函谷关,就应该借助函谷关的天然屏障,同时派重兵把守。但是,函谷关似乎不堪一击,很容易就被项羽攻破了。难道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是一句象征性的空话吗?
疑点三:刘邦在鸿门宴上,明明已经和项羽和解,为什么还要急着返回霸上呢?虽然范增一直对刘邦心存杀机,但是他说了不算,最终决策权在项羽。刘邦不辞而别,很可能会弄巧成拙,把本以安抚好的项羽再次激怒。
疑点四:从鸿门到霸上有四十里,刘邦就算骑马也要走上好长一段时间,这期间,难道就没有人会注意到刘邦的缺席吗?
疑点五:难道说刘邦回到霸上就安全了吗?如果刘邦处于霸上军营中就能保证安全,那他为什么要冒险去赴鸿门宴呢?
这些疑点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此时的刘邦故意放低姿态,承认了项羽作为江湖大哥的地位。站在项羽的立场来看,也是如此,其实项羽要得就是刘邦对自己江湖地位的认可。通过鸿门宴,双方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就是项羽这位带头大哥进驻咸阳,对秦后的天下秩序进行重新安排,对胜利果实进行统一分配。项羽到底是如何分封天下的,我们下一篇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