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中华文化孕育出了美轮美奂的诗歌艺术,美轮美奂的诗歌艺术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文人辈出,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了无数的诗人,这些诗人也同时为广大的中华儿女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
武汉这座城市坐落在长江中游与汉江交汇之处,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汉口古镇。自古以来无数名人雅士驻足这座依水而建的城市,也为武汉这座城市留下了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今天要写到的这位诗人是一位狂者,黄鹤楼也因为他的诗歌名传千古,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中他几乎从不缺席,他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愤青,写下了千古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一生狂放不羁,才华盖世,曾让高力士为之提靴,使杨贵妃为之磨墨。没错,他就是诗仙李白,李白的诗歌之中,有大量关于黄鹤楼的描写,可以说因为李白的存在,黄鹤楼这座千年前坐落在长江边的普通的茶馆酒肆得以美名于四海流传。如果说诗历史造就了李白,那么李白也毫无疑问的造就了黄鹤楼,得以让武汉这座美丽的江城拥有一颗璀璨的文化瑰宝。
黄鹤楼原址坐落在距离现址以西一两公里处的江边,战乱纷飞的年代几经摧毁,几次重建,最后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移址于蛇山之上。黄鹤楼在古时候本来是官道绎站旁供过往行人休憩的普通茶楼酒肆。因为在交通不便的古时候,交通主要以水路为主,武昌作为黄金水道长江之上重关要绎,众多过往行人都会在此停歇,其中就不乏许多被遭贬谪的诗人。因为黄鹤楼所处之处风景雄伟壮阔,因此不少文人志士面对此情此景无不有感而发,在黄鹤楼留下了千古佳作。下面这首诗就是李白当时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 留下的千古绝唱,同时也将黄鹤楼推向了众人的视线,为黄鹤楼后来被评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提到李白,很多人就会情不自禁想到“诗仙”,“”浪漫“,”夸张“等词眼,由此可见李白在诗坛的地位可见一斑。李白在诗的一开始就交代了时间,地点,直接的说道要在这里为故友孟浩然送行,没有任何的修饰,对于诗风一向夸张浪漫的李白来说,这首诗的一开始就这么平缓,也许这就是李白面对离别伤感之情的另一种表达吧,就好比一个人一向活泼开朗,突然有一天沉默寡语,那心中一定藏着心事,李白何尝不是呢?
诗的第二句简直是对第一句完美的无缝对接,前面刚刚交代完孟浩然马上就要与自己辞别,沿着长江顺流东下,第二句就直接写孟浩然去的地方是武汉东南方向的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写的极其高妙,一语双关不仅提到了离别的季节,同时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烟花“实际上不是写的现实意义上的烟花,唐代也没有烟花,有烟花也不可能大早上去放烟花,那时候还没有这样的习俗。此处的”烟花“指的是三月的早晨,茫茫的江面上升起的雾气,”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烟波“就是描绘的这种意境。此时我们就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当时的那种意境:三月的清晨,一望无际的江面上升起了缭绕的雾气,烟波浩渺如梦如幻,故友马上就要乘舟沿江而下,消失在这浩渺的烟波之中。”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此时在身临其境之中这样一解读,诗人那种蕴含在这平淡的诗句之中的种种愁绪和内心的凄凉渐渐的浮出了水面。所以读诗之前先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心领神会,知道诗人诗作的高妙之处。
李白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借景抒情,将情感升华,用一种非常深远的视觉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孟浩然乘舟而下的时候的后,李白一定伫立在江边良久,目送着孟浩然离开的,不然根本就不会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的视觉艺术上的效果。我们可以在此身临其境感受一下,李白在送辞孟浩然之后,站在江边的一处高高的山坡之上,内心里充满不舍和无奈,孟浩然乘坐的帆船在江心化作小小的一点,李白还在远远的目送着这位心中的挚友,直到好友乘坐的帆船消失在了江水的尽头,这也许是一种心灵上的陪伴。这样的一幅场景充满着丝丝的凄凉和无尽的伤感,这也许才是真实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