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有机会与你们共同分享我参加国培的经历十分荣幸。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我的经历及感受。
首先,说说我参加培训的汉中市实验中学,汉中实验中学是一所现代、典雅、庄重而年轻的学校,2005年建校,2015年完全成为民办学校,老师平均年龄28岁。学生的精神面貌好,积极向上、自信阳光。老师们很好学,周内没课时就到学校礼堂听讲座,周末也来学校和我们一起参加培训。德育活动丰富多彩(六节两活动)。当然中考成绩也一路高歌。在这所学校看到的是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如她们校长所说,老师与学校形成了“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利益共同体。
接下来明确一个新的理念:群文阅读
三、在讲座中,不少专家提到作家叶开这句话: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需要回炉。听后令人恼火,想想我们与其生气,不如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师德,
(一)师德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
热爱语文,并为这种热爱而拥有语文能力,让这种拥有的过程中充满自己的生活,并为这种充满而自我满足,并因这种满足而品格自具。
对于语文老师具备师德与具有语文素养是一回事。师德不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品德光环,而是一种专业情怀的体现。不进入你的专业天地,谈不上拥有师德。
你不能够让你的学生从语文中受益,或者不能让他们因为语文能力而具备自我寻找幸福的能力,你就不具备语文教师的师德。
语文教师的师德就是让你的学生发现,我的语文水平高了,我能发现世界和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美好了。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人生因这种自我发现而值得。
你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中受益,你教给的语文本领是他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他因为这种精神生活变成了一个生活充实、技能突出、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命快乐和生命成长能量的人。
你教给他的东西没有让他变成一个人格分裂——生命目标和生活过程相隔绝的人。你教给他的东西让他拥有了永远成长的能力:一直热爱阅读,一直有能力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一直能够表达,热爱表达,一直拥有美的情趣和审美的能力,一直能够用语言反思自身。
(二)你因为语文素养而是一个合格的、被学生信任的语文人
你因为拥有语文而喜欢教育,拥有教育能力,灵魂强健,精神饱满。
精神充裕使人富足:可以欣赏万物——万物皆备于我也。
1、一个语文老师的标准:
一口字正腔圆娓娓动听的好话。
一肚子古今中外经典构成的学问。
一手清秀俊美的书法构成的板书。
一表人才——依赖学养形成的精神气质。
一手文理清通的文章。
一种拥有了语文能力后对生活产生的理解、体察和解释能力。
2、听说读写,我们自己做得如何?
你的语文能力指标之一:最好的读者
(1)把读书当成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2)把阅读经典当成对自己最好的培训。
别人的学不来,不是学不来人家的招式,而是学不来人家的阅读背景和思想背景。我们阅读经典自己培训自己。
(3)读得多才能明白语文的根本味道。
三日不读书,则语言乏味,面目可憎。
(4)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和看家本领
你的语文能力指标之二:成为爱写会写能写的写作爱好者
王安忆:写就是会写。
写作与生活的良性互动:写造就细腻,细腻促进写的水平。
写作成就语文教学
第一,文本解读写作。
第二,教学案例写作。
第三,教学教育随笔写作。
第四、教学设计写作——寻找你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寻找:不是想方设法把知识灌给学生,强行把能力要求砸给学生,而是,寻找让学生体验教材,体悟真理的方法。
让自己成文语文的化身
你自己受惠于语文,因语文而自足,饱满,丰富,快乐,欢喜,幸福,有成就。让语文写作成为一种你的生活方式。
用真正的语文写作修炼自己,培植自己的语文涵养,形成自己的语文力量,创造自己的语文世界。
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语文的珍贵和滋润。你用语文影响这个社会和世界,此即你的师德。
四、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刘恩樵老师报告内容)
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尽管说“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但不能总是囿于课堂,将精力用在课堂教学如何设计上,关注在文本如何解读上,而需要跳出语文课堂看语文教学,多聚焦于语文教学结构的优化。
结构决定功能。当下,只在语文课堂上为分数而教教材的语文教学结构是严重畸形的,如此畸形的语文教学非改造不可。刘老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与优化语文教学的结构,改造自己的语文教学。
一、大阅读:改变只读一本教材的语文。
“大阅读”的策略在于改变只读一本教材的语文现状。“大阅读”的“大”有三层含义:一是阅读要广,在以文学类书籍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涉猎人文书籍,包括历史、科学、艺术类的书籍。二是阅读要多。语文学习早就应该摒弃只学语文教科书的现象了。尽量地挤出时间,每学期多读几本书,三本、五本、十本,甚至几十本。三是阅读要精。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做用心人,要带着思考的脑子、带着赏析的眼光、带着动笔的习惯来读,在自己阅读的书中,每学期选择一两本读得精些细些。
我的主要做法是:1.设立班级图书馆,保证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拥有大量可读的书籍。2.保证学生在学校有“法定”的阅读时间。在教室课表上明确“法定”的阅读课。阅读课一定让学生自由阅读。教师也在阅读,坚决不上课。同时,鼓励学生利用零星时间阅读。3.每学期共读一至两本书,举行相应的共读指导与共读展示活动。4.每学期举行读书报告会。5.学生有专用的读书笔记本,坚持边读边记的原则,每周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6.每人都有一本阅读存折,记录自己的阅读书目,形成自己的阅读史。
二、日写作:改变只做大量习题的语文。
“日写作”的策略旨在改变只做大量习题的语文现状。“日写作”中的“日”第一层含义是坚持。作为一种特殊的技能,写作是需要坚持的,没有勤奋的支撑,没有坚持的支撑,是很难产生写作的动力最终形成写作能力的。第二层含义是积累。一是时间的积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练习写作的时间总量。在初一至初三六个学期中,从不间断地要求每周写随笔,即使是寒暑假也不例外。二是写作字数总量地积累。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的写作总量自然得到保证。没有量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变化。三是思想与情感的积累。日写作的过程说到底就是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的过程。以不断的写作提升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四是“写作感”的积累,经常性地写作无疑能让学生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角度等等形成一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胜过所谓的作文技法的僵硬指导。第三层含义是成长。日写作的经历就是学生精神成长的经历。总之,“日写作”旨在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培养写作的兴趣,更是激活写作思维,丰富思想认识,最终让写作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陪伴一生。
我的主要做法是:1.每周必须完成五篇随笔,写什么不限制,写多少不限制,让学生一直保持着写作的状态。2.对学生的每周随笔做到日日批阅,篇篇批阅,人人批阅。所谓的批阅,其实质就是与学生以随笔内容为依托,以文字为方式进行的互动,完全改变给学生作文“写评语,下结论”的批阅策略。3.创建班级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学生的优秀习作。4.办起班级语文报纸《第一语文》,刊登同学们的优秀习作。5.经常给学生做作文技法系列的微课程讲座,不定期进行随笔评讲。6.每学年将全体学生的随笔本汇集成盒装书,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语文作品。7.关注有写作特长的学生,为其编辑个人作品专辑。8.每学期举行“写作之星”的评选。
三、思课堂:改变只有听讲与记录的语文。
“思课堂”的策略重在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讲、只顾记录的学习状态。“思课堂”中“思”的要义是以“思”统领听说读写,即
通过具体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思”为总开关,切实落实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我的“思课堂”教学操作要点大致是这样的:首要环节是充分的诵读课文。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或者是古诗词,在进入理解性学习之前一定做到充分地读,不读熟不进入理解性阅读的环节。所谓“充分地读”,一是表现在读的遍数上,一般都要读到三到五遍,对于文言诗文还会再多些。二是读的方式多样,努力做到不单一。对于读课文,我的基本观点就是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也是教与学的过程。在学生对文本熟读的基础上进入下面的四个大致板块:一是“我有发现要说”。学生读熟了文本,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自我发现,即发现文章中哪些是自己能够理解的,并将这些发现写在“我的发现本”上。“我的发现本”就是对“课堂笔记本”的改造。学生写好了“我的发现”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二是“我有问题要提”。说了“我能够懂的”,再进入讨论“我读不懂的”,即“我有问题要提”,学生自由写下并说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些不懂的问题,并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陌生处”,理解“这一篇”。获得“这一类”。三是“我有感想要写”。每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都要写一篇“一课一得”的感想文章,写作的角度自选,或从内容方面入手,或从写法方面入手,选点宜“小”,感想要“真”,写法要“实”,每篇读后感近似于微写作,三五百字即可。四是“我有创写要做”。每一篇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有其可圈可点、可效可仿之处,学一篇课文不仅仅是学“这一篇”,更是要学“这一类”。因此,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一同创写,或效立意主旨,或仿篇章结构,或学取材剪裁,或摹语言特色等等,以课文的整体或局部为“帖”,创写自己的文章或片段。“四要”的课堂在彰显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凸显了“思”的作用,以“思”引领听说读写的训练,引导学生朝着深度学习的方向延伸。
四、微课程:改变唯有第一课堂的语文
在改造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通过组织语文性的微活动,且将微活动上升到微课程的层面,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经历,带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并且唤起学生语文的热情,更主要的在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微课程”的“微”重在突出“小主题”“小体系”“小活动”,以更多的“小”累计起“大”来。我所实践的语文微课程的基本类型包括讲授微课程、共学微课程、独做微课程与共做微课程四种。“讲授微课程”主要是由教师“开讲座”;“共学微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以及活动的程序化,教师按照微课程组织的程序引导学生学习;“独做微课程”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开发的微课程;“共做微课程”是指小组合作完成的微课程。
目前,我们每学期都要安排“讲授微课程”及“共学微课程”各5个左右,同时,还有如下的一些“独做微课程”或“共做微课程”,比如,1.“古诗词诵读微课程”,即按照专题整理古诗词,一学期背诵不少于50首古诗词(不含教材上的篇目),并对这50首古诗词进行赏析。2.“开讲·绽放微课程”,利用早读时间,每周一次开讲,每次5-6人,开讲内容自选。3.“我讲小古文微课程”,编辑小古文班本小教材,利用早读时间,每周一次“我讲小古文”,每次3-4人。4.“微写作微课程”,每周公布一个话题,以“微写作”的方式写作,然后汇集成微写作专刊。5.“美文晨诵”微课程”,利用早读,每周一次“美文晨诵”,模仿央视“朗读者”的做法,每期一个主题,学生自选文章诵读。可各自选文诵读,也可指定学生诵读给其他同学听。6.“我是小学者微课程”,每学期完成四个指定或自选课题的微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7.“我们去游学微课程”,每学年举行一次游学活动,出发前编制游学地的地理人文小读本,编制游学地图,以课程的名义组织游学活动,返校后举办游学汇报图文展等等。
五、培训心得
我带着一颗渴望而又真诚的心来到汉中实验中学参加陕西乡村青年教师名校浸润式初中语文培训学习。时间如白驹过隙,短短十二天的培训即将结束了,心里有着无数的感概。回味这十二天的培训,感触甚深。国培计划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受益非浅。
一、聆听名师讲座,受益无穷
多位名师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他们的经典语言时时在我脑海回荡。如“老师应该是教育的母鸡。”“不能只做知识的消费者。”“极致是一种病,得了这种病你会成为一种名人。”
二、与学员互动,从中进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班级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
三、享受教育,收获快乐
12天的学习虽然辛苦劳累,但是让我获得了快乐。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
走进汉中国培,聆听名师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样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觉得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我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汉中国培”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学习、思考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今后我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做快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