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1)孔德,明确使用典型的生物学概念说明社会,将社会类比作有机体,对后来的社会学家有很大影响
2)斯宾塞,预示现代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由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从同质结构到异质结构,结构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并相互依存,社会是以部分和整体之间分化与合作为特征的结构体系。初步提出功能先决思想。
3)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强调功能分析方法,认为社会组织存在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倡导整体主义方法论,重视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对现代功能主义有直接影响。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布朗主张社会人类学是社会学的一部分,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都构成一个功能系统.将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视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强调社会结构概念,提出以“存在的必要性”取代功能分析中的“目的论”倾向
2)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方法,被誉为“科学的”人类学的奠基者,是当代功能论创始人之一。反对以往流行的进化论和传播论观点,倡导对人类文化的功能分析。而功能,总是意味着对某种需要的满足。提出系统层次思想,和不同层次系统具有多样的系统需要的思想。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制度是使人们的活动有组织地满足某些重要的需要的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3)都将文化或社会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发挥各自功能又相互依存,维持着统一整体的存在。
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1.社会行动理论
1)受韦伯影响,重视社会行动概念,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唯意志的行动论”,此书被视作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提出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手段-目的”框架。用“单元行动”的概念说明这一框架
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
a.行动者,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b.目的,指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c.情景,指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分作行动的条件和手段两个方面,前者难控而后者可控;
d.规范限定,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的选择
3)行动理论的四个推论:
a.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
b.行动存在错误的可能性,行动者对目标的确定、手段的选择是随机的;
c.特殊意义上,行动是主观的,这里所说的主观,是对行动者而言的;
d.行动的情景尽管涉及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方面,但其具体内容不是行动理论所要研究的
4)唯意志行动论来自对功利、实证和唯心主义三种方法论传统的批判综合,试图对社会秩序作出新的解释.
2.社会系统论与功能分析模式
1)以《社会系统》为代表,形成了具有系统论特征的功能主义观点。功能分析方法一度被视为社会的唯一方法,成为美国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
2)帕累托和涂尔干取代了韦伯,行动论变成了系统论,理论基点不再是“单元行动”而是“社会行动系统”,以科学观点将行动者的互动过程视作一个系统,用已成功应用于其他科学的分析系统的理论方法加以考察。以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说明行动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属于“元社会学”著作。探讨的不是社会的性质而是社会学的性质,是关于社会系统分析的语言系统,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突出地位。强调社会秩序的自我维持与均衡,突出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提出“系统指的就是关系网络”。
3)五个基本假设:
a.系统化的理论本身对任何科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b.作为社会学基础的理论体系必须比社会学自身的体系更具一般性,必须是社会系统的理论;
c.系统化的理论必须符合“结构-功能”分析模式,这一模式已体现于生物学理论之中;
d.理论的形成必须限于所谓的“行动”参考框架之内;
e.理论体系的建构必须尽可能借助于专有的操作性概念
4)行动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
帕森斯侧重分析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用角色互动的制度化说明社会系统概念
制度化,指处于一定地位的角色之间互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受规范的调节和文化模式的影响。制度化是一种过程和结构,制度化了的角色构成了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指在一定情景下相互互动的个体所构成的一类系统,强调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强调社会地位对角色行为的决定性,其理论亦被称作“规范功能主义”。
3.模式变项
1)模式变项,是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最初用来划分角色类型,后来扩展到对所有行动系统的分析。
以五对对立的二分法形式表示:
情感中立性-情感性;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可以用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与组织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运用模式变项对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进行比较分析,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现代经济和高度的职业专门化以及理性原则的应用,与在同质性的传统社会对角色的要求相反,社会偏重于:功能专一的、成就取向的、普遍价值标准的、自我取向和情感中立的角色
4.AGIL功能分析模型
1)在系统论基础上提出其功能分析模型,前期称作机械均衡模型,后期称作必要条件模型。从行动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方面论述功能问题,侧重说明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
由各部分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体系内各部分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的压力。人格系统对社会系统的整合,即 社会化和社会控制。
2)依据对行动系统的四分法,建立AGIL功能分析框架,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问题
行动系统分作四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
各子系统可以进一步分为子子系统,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执行不同的功能维护整个体系的运行。四类系统对应四种功能,简称AGIL,称作四个功能分析范式。系统是分层次的,因而功能也是分层次的:行为有机体系统具有适应功能,人格系统具有目标获取功能,社会系统具有整合功能,文化系统具有模式维持功能。
3)从控制论的角度,对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能量流和信息交换关系作了说明。认为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均衡构成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反常因素,是集体目标和社会目标,而非个人目标,促使和引导个人进入社会系统,个体通过集体目标的内在化而被社会化,社会秩序由此得到加强。
5.新社会进化论
1)将结构和过程看做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提出新进化论观点
2)运用其系统理论解释人类社会及其进化,认为社会是一类系统,在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具有最高的自足性。认为社会的自足性必须同时依赖其自身内在的整合程度和社会与其他系统间的和谐关系。将社会变迁分作两类:系统本身的变迁,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变迁。以“紧张”的概念解释社会系统内部的失调,指任何影响到社会整合的因素,需要有效的社会控制克服紧张产生的偏差行为,紧张、偏差行为、社会控制的结果则构成了系统的变迁。
3)提出人类历史是一个类似于有机体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是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进化的方向是“适应性”的增强,即社会克服环境阻力而达到各种目标的能力的增强
社会进化的四个特征: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
分化,指结构单一、功能多样的子系统,分解为结构复杂、功能专一的多个子系统的过程
适应力提高,是分化的结果。分化使得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束缚减少,从而提高适应力
包容过程,指以个人地位背景为标准的传统社会组织加以扩大,以接纳各种人群。分化和适应力提高的过程会在社会系统内部带来新的整合问题,包容是解决整合问题的途径,社会包容新的单位和结构,将使其基础更稳定、效率更高。
价值普遍化,指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的承认与合法化。
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中间阶段、现代阶段
原始阶段,宗教具有重要地位,亲属关系强。社会、文化、人格系统尚未分化,社会系统结构简单
中间阶段,教会成为特殊团体,并通过语言文字将社会组织合法化。社会集团出现分化,划分为不同群体
现代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达到容纳和价值普遍化的进化阶段,美国是现代社会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