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到这个课题,对此就有一些好奇,然后通过阅读《故事知道怎么办》知道了跟孩子沟通又多了一种方式,就是讲故事。抱着想通过学习来解决或者避免孩子的各种挑战性的行为,于是报名了故事教练的课程微课学习!
现在已经了解到心理学家卡布曼的三角模型: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也学习到编辑治疗型的故事的三大脚本:困局脚本(主角的挑战性行为,遇到的困难);成长脚本(诸多技巧);存在脚本(达至成长,让故事的主角回到自身的存在中)和故事治疗中的仪式治疗,以及昨天邓老师对优秀学员的故事创作精准透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自己编写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几次参加的沙龙交流以及故事教练微课的学习,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个课程的学习是在成长自己,改变自己!
每一个孩子都是老天赐予我们的礼物,他们是最天真无邪,最善良的天使!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就是我们自身问题的缩影,我们世俗眼光中所谓的孩子的挑战性的行为很可能就是由父母以及家庭所影响创造出来的。
我认为孩子都是一张非常好的白纸,我们就是那个画师,画呈现出来的好坏不是画纸所决定的,而是画师功底的好坏来决定的。如果画师刚开始漫不经心的素描,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后期认真的涂色,从心出发,对其进行渲染,那么这个画由于走了心,它也是可以补救成为一幅好画的,如果画师自己不觉醒,一味埋怨是画纸的不好,那么这幅画永远都画不好!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小时候是受害者,我们不通过学习来成长,来强大自己的内心,那么我的孩子也会继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重演了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我们想当然的去做拯救者,没有自己觉醒,不管是孩子还是家人,并不会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给自己增加更多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受不到这份爱,从而制造孩子更多的挑战性行为!
所以对治疗型故事的学习,其实是对父母自己成长以及父母自己觉醒的学习。我们首先要觉悟自己,疗愈自己,跟孩子有心的连接……当我们有一份觉察的时候,我们再编织治疗型的故事,你的发心就不是以治疗为目的了,而是正视自己,成长自己!
借用一位学员的话:
反思育儿过程,我倾力给孩子最好的,但未必是她需要的。没有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就无法建立高质量连结。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很多问题不再是问题。
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与孩子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立场体验和思考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人需要放下自己的评判、规则等条条框框,多启用右脑,真正用感情同理到孩子。故事正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感谢故事教练来到我身边。希望通过今后的继续学习,可以把自己的内心锻炼的更强大,用自己温暖的心和积极正向的能量感染孩子,真正的通过与孩子心的连接,帮助孩子自由、快乐、健康、茁壮的成长!
感恩一切的遇见,愿自己种下一颗颗美好的种子,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