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捧着一杯茶,我回到了书桌前。
辛波斯卡的诗集映在眼前,我翻到183页的《种种可能》,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
从辛波斯卡的各种偏爱中,不难看出她的个性,品味,和追求。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元,以及个体生命的自由。
我尤其爱这两句“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写诗也许在某些人眼里是荒谬的,但不写诗又何尝不是荒谬的呢?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云朵,阳光,森林,花海,面包和咖啡香。宇宙广袤无边,人的感情又是那么的真挚浓烈,这一切简直美妙得让人难以理解!这样的世界怎能不歌咏,怎能不想写诗呢?
纵然人生有苦难,可相比宇宙的辽阔,一切都是那么渺小和不值一提。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不美好,但是又怎能因为纸上的小小污点,而看不见整张纸的洁白呢?
也许是我们成年人太贪婪,什么都想要。所以才看不见生活的美好,看不见生活的诗意。
有一次在公园里,我看见几个小朋友在放风筝,他们笑着,跑着,闹着,脸上的笑容就像花儿一样。我坐在旁边的长凳上,看着他们发呆了好大一会,为什么孩子总是这么快乐,为什么他们的世界总是那么有趣?
我想起那本《孩子们的诗》。
黑夜降临,灯光亮起,有个七岁的孩子说: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一次欢笑过后,有个五岁的孩子说:要是笑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去/要想回到地面/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还有著名诗人顾城在十二岁时写道:树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活在一种天然的浪漫和诗意里。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心里有着诗与远方,他们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
“大人们总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孩子而言,诗不在远方,就长在心上。”
曾经我们也是孩子,也有一颗诗意的心灵,只是后来在现实和琐碎中,渐渐枯萎了。
2
李诞在《十三邀》里说,“我其实特别好奇,有年轻人居然是不写诗的,这是我最受不了的。这不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吗?我觉得,甭管写得好写的坏,年轻的时候不想写两笔吗?”
在我大学时期,很喜欢读诗,偶尔也写诗,虽然很多时候,那些可能都称不上诗。但还是喜欢写。对世界的好奇。对远方的憧憬。对爱情的沉醉。那么多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好像只能通过“诗”来表达。
后来,步入社会,不怎么读诗,也不写了。我开始看一些所谓成功学的书籍。某种程度上,这类书对我的工作是有所裨益的,但同时我也开始变得焦虑,开始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我知道这很危险,因为这种精神状态可能随时颠覆我的生活。
于是我又开始读诗了,在诗人的诗句里探索世界,发现世界,感受世界的美好。渐渐地,世界重在我面前变得诗情画意起来。
写诗,在我看来,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美学。
首先,诗人的心灵一定是透明的,纯净的,对世界万物开放。永远保有浓烈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永远拥有一种极致的精神浪漫。
其次,诗人的心里一定流淌着美妙的音乐,就像柯勒律治说的,“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所以,不论读诗,还是写诗,都会让我们日益枯萎的心灵变得丰富和美好。这对成年人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