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学习张教授的《道理与功夫》第六章《精神:人文教育本体特性》。作者从四个维度展开论述。一,人文学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二,人文精神:“涵义世界”与“意义世界”。三,人文知识:对象化之知与本体性之智。四,人文教育的本体性特点。
个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来成就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格局的。而精神世界是人类独有的。作者在本章的第一部分中指出:人文学者是“意义世界”的阐释者、守护者和践履者。人文学者生活在世俗的市场化社会,但其工作无法真正直接与市场化社会对接。他要“注重情操,献身真理”,这就预示着他需超越市场、超越功利、超越在场,超越个人自身,脱俗乃至“出世”—不为个人生存之稻梁谋,而为天下苍生之为计,保持境界的超拔和精神的水准,才能担当起角色的使命。
由此,我想到了教师,想到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与崇高性。教师要成为真正带领学生成长的精神导师,就不能只为稻梁谋,就要担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而一定有老师会说,我是老师,我做了这份工作,挣了这份钱而已,我是人不是神,我也要生活。这种说法是实在的,没有错。而我想说的是,当你选择做老师时,就要想到它的使命。老师是典型的人文学者。
而作者强调精神层面人文学者应有的角色意识、社会使命,以及对自身工作性质和特点的深刻而自觉的理解,依然是人文教育历程中必须给以充分提倡和透彻阐释的。真正的人文学者的“应然状态”,“超越”而“坚守”。作者引用北宋思想家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被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是对中华人文学者的“自我期许”。
作者指出:人文学者的生命状态、生活状态也要自觉人文化,他要自觉以身示范,“道成肉身”,为世道人心展示鲜活的、生活的人文参照。
这段话对应教师这一职业的生命状态,亦然。老师在学生而前就是榜样,老师的生命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状态。
而正如作者说:社会精神的文明进步需要数代人的久久为功,持续积淀,才能使优秀文化广泛植根于国民心性之中。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因此老师不仅要成长为学生的精神导师,也要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标杆,成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领头羊。
人文学者是守护并阐释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精神不是理念符号,不是理论木乃伊,而是鲜活的实践和生命状态。……人文精神作为真善美的鲜活状态。……它表现为主体化了的一种价值性态度,一种眼光,一种问题意识,一种情怀,一种体验,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而人文精神不是人文知识。作者把两者比喻成禅宗的“手指”与“月亮”的关系。手指向月亮,而手指不是月亮。也就是说文字不是精神。学习者不仅要用“脑”理解,还要用“心”体悟,更要用“行”去身体化。
我理解就是要实践,要践行,知与行要合一。人文精神的源泉就是整个的“生活世界”。这一点我能理解,如六祖所开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我们所要追求的精神世界,就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
作者指出: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而理想的价值态度,对己表现为境界达成,对外表现为责任担当。
作者在第三部分“人文知识:对象化之知与本体性之智”中提出,在精神高度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浑然一体,合二为一的。在教育中充分注意到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别,就特别具有教育学意义,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方法来处理知识与人的相互关系。
作者的着眼点是让大家看清区别与联系。而我想说,从人的成长角度看,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都是用来长养人的精神世界的,它让人全面的了解自然,社会,与我们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如作者说:科学就好比棋子,而人文就好比那两口气。这个比喻太恰当了,没有气,棋就是死棋,有了气,棋子就活了。有了人文精神的,科学才会生发它的意义与价值。
在人文教育中,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就是改变其心灵世界的过程,因此需要传承什么样的学说和理论就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
选择非常重要,而人无时不在选择当中。读书,选择读经典还是畅销书。实现目标,选择容易的,还是挑战高难度。人文精神与心灵世界需浩气长存,真善美需常留心中,这种背景下的选择无疑是成就生命的不二选择。
最后,作者谈到人文教育的本体性特点:人文精神。张教授如是说:①人文精神的获得:主体间不可替代;②人文精神财富:主体间不可转让;③人文精神成长:主体不可停歇;④人文精神教化:隐喻话语方式。⑤人文精神内化:人文道理体认;⑥人文精神外显:得意而忘言。从1-3点不难看出,人文精神是主体精神成长的财富,它的获得具有不可替代性,这让我想到了师生之间,为学生安排多么高水平的老师,如果学生不想成长,老师也是无法代替的。因此成长是个人的事情。这一点,我早有认识,成长是个性化的,人不可能被教育,而是被影响,被点燃,被启发,这与个人的觉悟相关。作者指出:精神财富是在一个价值认同中,自觉地不断学习,不断理解,不断体认,不断发扬的“精神劳动”过程。人文精神必须表现在自觉的守护,探索与反思之中。
另外,作者还强调人文精神内化需要对人文道理的体认。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俗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陶行知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都有告诉我们,体认的重要。作者认为,只有在体认层面上的深入才能使知识的积累变成融入身心的真实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认甚至是人文学习和创造的一种思维方式。……从体认出发进行深入理解,才能使思维脱离惯性的轨道,获得真正原创性的思想。深以为然,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最后,作者谈到人文精神的外显:得意而忘言。教育离不开语言,言语,言说。而人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透过文字看思想,透过语言懂其精神实质。……就教学而言,便是将生机勃勃的思想,从死气沉沉的文字中活化出来,将死的文字活化成活的言语。人的精神成长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对话来完成。柏拉图认为,言语是思想的外衣,文字是言语的外衣。而教育就是对文字的言说,对文字的阐释,教育通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思想得以复活。而人文教育者,首先要是文字的思想者,体认者,从而使自己的言说变成思想的言说。
说句老实话,语言有时是不尽言的,言也是不尽意的,唯真诚体认表达,使言说接近真相。达成人的内外和谐统一,成就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