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道理与功夫》第九章,感慨良多。张教授分五个部分展开阐述。对话的意义,对话“我—你”的关系,对话的人学前提,对话的人文教育底蕴,对话的人文教育方法论意义。
关于对话,作者从人的社会性与精神性两大需求考虑,对话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的,原理性的教育价值。张教授强调,对话要真正成为我们深刻理解的范畴,并自觉有效的运用,我们要从本体论的深度达到方法论的高度,对话的人文价值才能在教育中充分自觉的展现。
首先,作者讲对话的意义。我的理解,教育一定要有对话,因为教育是双向奔赴。教师与学生要对话,教师与家长要对话,还有教师之间,生生之间都需要对话。只有对话才能完成人的社会性功能及人的精神提升。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还必须遵守几个前提:①没有绝对的真理②没有人认识和把握绝对真理③话语霸权是不合理的④对话者在话语权上是平等的。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对话的展开才是有意义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能遵守以上几条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是每个人说话都有他认识的局限性,他若觉察到这一点还好,若觉察不到,对话就难以顺利进行。因为人往往从自我出发考虑问题,对别人的感受,能同理,那应是有相同的感受。而若说话者没有这种经历,又没有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认同,那就很难共情,也很难理解别人。二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想法更糟糕,一但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很容易陷入人我对立,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更有可能想改变别人来认同自己。而事实上,改变别人是很难的一件事,要改只能从自身改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话双方不平等,有一方有霸凌行为,你得听我的,你只能按我说的做,用个时髦的话就是语言霸凌,精神上PUA对方。以上情况都很难展开良性的正常的有意义的对话。因此,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这一点,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所反思。
最后,作者还谈到对话这个教育实践的方法被思想家们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特别提到哈贝马斯的三个“有效性要求”。真理性,正当性,真诚性。这种理想的高度当然是我们的追求,而在生活中,几乎无法很少人做到。社会上太多的虚假,伪装让对话无法实现他的重要价值。从而造成冲突,误解,甚至对立,战争。
作为老师,我们呼吁大家从培育好学生开始展开积极有意义的对话,让大家彼此了解,和谐沟通,达成共同的教育目标,助力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