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明清时期12篇小品文:《浮生六记》《秋灯琐忆》《小窗幽记》

“一个热爱人生的人,对于他应享受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一定爱惜非常。”(林语堂《悠闲生活的崇尚》)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章的社会教化功能,因而文章的关注点都是宏大的命题,极少关注个人生活琐事,而有一类可称之为“闲书”、“小品文”的文章,开始记述个人生活中的养花赏石、游玩赏景、儿女情长、柴米油盐等琐事以及所思所感。这类文章,表现普通人的闲散时光,以及平凡生活中的幸福快乐,情趣盎然、灵动活泼,别有一番风味。

“闲书”或者“小品文”之类的文章,明清出现的比较多,著名的有“四大闲书”:沈复《浮生六记》、冒襄《影梅庵忆语》、陈裴之《香畹楼忆语》、蒋坦《秋灯琐忆》。以及“修身处世三大奇书”:陈继儒《小窗幽记》、王永彬《围炉夜话》、洪应明《菜根谭》。还有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李渔的《闲情偶寄》,张潮的《幽梦影》,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汝珍的《镜花缘》,余怀的《板桥杂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等。

“小品文”的名称,始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刊行的《苏长公小品》。“小品文”是相对于正统古文而言的,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抒写真情实感,富有生活气息。

其实,“小品文”的文章形式,在明清之前也零星有之。它发端于个人意识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世说新语》便是代表,还有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闲情序》,谢灵运的《山居赋序》等等。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宋代苏轼、黄庭坚创作的灵动的小品文等。明朝开始,小品文创作兴起,唐顺之、归有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张岱、沈复、张潮、郑燮等名家辈出,掀起一股特殊的文风。

“小品文”的特征,一曰。人真、情真、语真。为文不做作、不矫饰,至情至性,真诚流露,如叙家常,令人亲切。二曰。情趣、理趣、谐趣、韵趣。鲜活多姿,活泼生动,情趣盎然。三曰。悠闲轻松,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四曰。语言通俗明快,简洁流畅,雅俗共赏。五曰。篇幅短小,小中寓大,自娱娱人。

小品文如散文诗,有真的情意、趣的韵味、畅的语言、美的意境,怡人性情,令人耳目一新。

下面,就挑选几篇小品文,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好趣味。

其一,沈复的《浮生六记》

清朝年间,政论家杨引传在苏州的一个旧书摊上,偶然间发现了《浮生六记》的残稿,读后掩卷难忘,大受感动,于是将它交给报刊创办人、文学家王韬。光绪三年(1877年),上海申报馆刊行了《浮生六记》,这是最早的刊行本,有杨引传的序和王韬的跋。

杨引传在此书序中说:“《浮生六记》—书,余于郡城冷摊得之,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稿也。就其所记推之,知为沈姓号三白,而名则已逸,遍访城中无知者。”

根据杨引传的推测,此书的作者名叫沈三白,其他就一概不知了。

后人也是根据各种资料,推测说《浮生六记》的作者名叫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中叶苏州人,生于小康之家,颇有才情,未参加科举,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他与妻子陈芸志趣相投,情投意合,相濡以沫。沈复喜欢游历和结交朋友,偶尔去当官的朋友处兼职,并无大成,大约卒于1808年之后。

也就是说,沈复当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由于这本书的被挖掘,从此名满天下。

书名《浮生六记》中的“浮生”,语出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书中的“六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后二卷已经佚失。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小品,或记述沈复与妻子芸娘的琴瑟相和、缱绻情深;或抒发闲情雅趣、爱憎喜恶;或慨叹坎坷苦悲、人情世态;或描摹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如《闲情记趣》中写道: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籍,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

书中最让人触动的是《闺房记乐》一篇,记录了沈复和他的妻子陈芸相依相扶、伉俪情深、不离不弃的日常温馨生活。二人的琐碎日常生活,既有琴瑟相和,情深难舍,也有困顿流离。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对《浮生六记》细写闺房情深、日常生活琐事,非常赞赏:

“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呢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已距今近矣。”

沈复十三岁时,便告诉母亲,非芸娘不娶:“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婚后,陈芸细心经营生活,乐观面对困境,日常的柴米油盐都倾注了温情。试选几段,一起来欣赏:

芸作新妇,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

……

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

……

余与芸联句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

……

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

    若不是沈复的记述,陈芸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子,必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女子,成了后世文人倾慕的对象。

林语堂将《浮生六记》翻译到国外,并在序言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美丽……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

后世文人对《浮生六记》非常推崇。俞平伯更是赞其为“纯美的水晶”,他在《重刊<浮生六记>序》中说:

“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的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竞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浮生六记》不仅记录了一个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所言所感、悲欢离合,也记录了时代的浮浮沉沉,因而被誉为“晚清小红楼”。

其二,张岱的《陶庵梦忆》

张岱,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人,祖籍四川,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以小品文见长,有“小品圣手”的美誉。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过着繁华靡丽、富贵温柔的生活。优裕安定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诸多艺术爱好,诗文、戏曲、音乐、绘画、园林无所不通。

然而,就在作者将近50岁时,张岱经历了人生中天翻地覆的巨变:满清入主,明朝灭亡,战乱四起,家道破败。张岱的美好生活化为泡影,只得避居剡溪山,故交亲朋多死亡,贫困孤苦,意绪苍凉。

《陶庵梦忆》是张岱的自传体散文,是他前半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对往日生活琐碎的追忆,寓人生浮沉的感慨。

《陶庵梦忆》共8卷127篇文章,所写多是琐碎之事,涉及城市览胜、山川景物、风俗人情和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其中超过一半描写的都是民俗节庆、民间游乐、市井众生、戏剧音乐、茶食方物等。

《陶庵梦忆》既是晚明贵族子弟闲情逸致、奢靡享乐的生活写照,更是民间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画卷。工艺古迹、茶楼舞榭、歌馆酒肆、阅武迎神、养鸟斗鸡、放灯打猎、山水风景、说书演戏、文物书画等世俗民情皆跃然纸上,自然、真切而生动。正如江舒琳所言:“《陶庵梦忆》既是一部自传,也是晚明社会风貌的‘清明上河图’”。

下面,就挑选《陶庵梦忆》卷三的一篇名为《湖心亭看雪》的文章来予以欣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通过描写幽静深远的雪景,记述赏雪遇知己的事,体现了淡淡的故国之思,反映出孤芳自赏、遗世独立的情趣,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文章简洁雅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韵悠长。

其三,张潮的《幽梦影》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歙县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批评家、刻书家。张潮出生优裕之家,因为捐资得官翰林郎,但他性情沉静恬淡,因而并未入仕,选择闭门著书。

《幽梦影》是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以语录、警句、格言、箴言、哲言、韵语写成,共有等219则,内容涉及品格、修身、养性、友情、读书、文学等多个方面。从谈文说诗、世态人情、生活情趣、格物处世、风花雪月中,蕴含人生万象的情趣与况味。

下面,就摘抄其中的一些句子,来品味一种雅致的唯美的生活: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

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涉猎虽曰无用,犹胜于不通古今;清高固然可嘉,莫流于不识时务。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共养。

……

《幽梦影》以优雅的心胸、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的事物,可以说是唯美的著作。即使有不平愤慨之事,也没有强烈尖锐的批评,只有不失风度的冷嘲热讽。

林语堂对《幽梦影》非常喜爱,将它翻译传播到西方,并评价说:“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的享受不仅限于艺术和绘画。大自然整个渗入我们的生命里。大自然有的是声音、颜色、形状、情趣和氛围;人类以感觉的艺术家的资格,开始选择大自然的适当情趣,使它们和他自己协调起来。这是中国一切诗或散文的作家的态度,可是我觉得这方面的最佳表现乃是张潮在《幽梦影》一书里的警句。”

其四,陈继儒的《小窗幽记》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明朝文学家、画家。《小窗幽记》是陈继儒编写的修身处世格言集。

《小窗幽记》十二卷,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共一千五百余则,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立言、立德、为学、致仕、立业、治家等各方面。

《小窗幽记》笔法清淡,短小精美,善于剖析事理,促人警省,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下面,就摘抄一些书中的句子,一起欣赏:

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

沧海日,赤城霞;蛾眉雪,巫峡云;洞庭月,潇湘雨;彭蠡烟,广凌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澹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然宁饶于味,而无饶于趣。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花开花落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山月江烟,铁笛数声,便成清赏;天风海涛,扁舟一叶,大是奇观。

……

《小窗幽记》清丽雅洁,慧解精湛,析理透彻。或陈说利害,指点迷津;或颂扬忠贞,赞美情爱;或劝勉修养,倡导读书;或保持操守,多做善事;或赞美田园,提倡朴素;或写景状物,以景寓情;或体味物韵,知行合一;或评述奇人,推崇高人;或明辨美丑,思索人生;或阐明世态,开阔境界。读之既能感受到美,又能体悟到哲思。

其五,李渔的《闲情偶寄》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号笠翁,还常署名随庵主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

因为科场失利、身经战乱,李渔心灰意冷,选择归隐故乡,此后辗转到杭州卖文为生,写了大量戏剧,并组建家庭戏班,到处演出,结交达官贵人,还改定《金瓶梅》,编《芥子园画谱》,寓居南京,最后返回故乡。

李渔倡导养生之道,研究生活乐趣,他热爱生活,又把人间看得清透,人世在他心中如月如花又如梦如幻。

《闲情偶寄》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无不笔尽其物,物尽其灵。

《闲情偶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之作,其语言清新、不落俗套、脉络清晰、体系严密、见解精辟,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闲情并非无事可做,也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一种不受制于他人和外物的志趣和追求。闲情最难得,所以只能是“偶寄”,偶尔有所寄托。

下面,就摘选一些句子,来感受李渔的那份闲情寄托:

刀能杀人,人尽知之;笔能杀人,人则未尽知也。

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物理易尽,人情难尽。

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啸傲以玩世,不如恭敬以陶世;高俊以拒物,不如宽厚以容物。

奇山大水,笑之境也;霜晨月夕,笑之时也;浊酒清琴,笑之资也;闲僧侠客,笑之侣也;抑郁磊落,笑之胸也;长歌中令,笑之宣也;鹘叫猿啼,笑之和也;棕鞋桐帽,笑之人也。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

《闲情偶寄》明快晓畅,简洁易懂,幽默风趣,把枯燥的理论说得有滋有味。林语堂编集《吾国与吾民》时,给该书以极高的评价,说它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其六,蒋坦的《秋灯琐忆》

蒋坦,字平伯,号蔼卿,浙江钱塘人,是清朝时期的一名秀才,擅长作文与书法。道光七年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关瑛(关秋芙)订婚,长年居住于杭州西湖。

《秋灯琐忆》是一种“忆语体”,即回忆录式的散文,记录了作者与爱妻秋芙和谐美满而富有生趣的家庭生活琐事。蒋坦与秋芙,是一对情深意笃、才情双绝、心性淡远的夫妻,他们意趣高雅,性情相契,尽管生活贫寒,却以琴棋书画为友,陶然忘忧。

秋芙三十多岁的时候病逝,《秋灯琐忆》就是蒋坦回忆与爱妻秋芙美好生活的散文,文辞精美,叙事真切,催人泪下。

秋芙,知性温婉,擅长写诗、作画、抚琴,且极富辩才。她虽体弱多病,但却开朗达观,对生活保持着兴致勃勃的意趣:连诗、下棋、作画、抚琴、会友、云游、寻禅、问道,即使家境清苦,俗务累人,他们也将生活经营得多姿多彩。

蒋坦佩服爱妻的才华,承认她在辩才上超越自己,把她看作是天上的仙子。

余为秋芙制梅花画衣,香雪满身,望之如绿萼仙人,翩然尘世。每当春暮,翠袖凭栏,鬓边蝴蝶,犹栩栩然不知东风之既去也。扫地焚香,喻佛法耳,谓如此即可成佛,则值寺阍黎,已充满极乐国矣。

秋芙性爱洁,地有纤尘,必亲事箕帚。余为举王栖云偈云:“日日扫地上,越扫越不净。若要地上净,撇却苕帚柄。”秋芙卒不能悟。秋芙辨才十倍于我,执于斯者,良亦积习使然。

这对可爱的夫妻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相爱一生。秋芙被林语堂先生赞誉为“中国古代最可爱的女子之一”,实不为过。

可惜,秋芙早早就病逝了,蒋坦也在兵荒马乱中饿死,教人扼腕叹息。

其七,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代文学家、官员,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都是篇幅短小的随笔杂记。书中所述的故事,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意在劝善惩恶,文字精短,没有赘言多语。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都是短篇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虽然讲鬼狐故事,却是对于民生之疾苦、吏治之黑暗、社会之时弊、世态之炎凉、人性之卑微的揭露和针砭。

其八,李汝珍的《镜花缘》

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清代小说家、文学家。李汝珍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围棋、乐律、历算、疆域沿革等等。

《镜花缘》是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原计划写二百回,结果只有一百回面世。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镜花缘》一书,充分显示了李汝珍的博学,书中涉及商道、琴艺、岐黄、音韵、诗文、剑术、弓射、对联、算法、玄学、茶道、赌术等等,以及种种古人生活的习俗礼制,内容博杂,令人赞叹。

《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一个个奇特的世界。书中有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等国家。

这些国家,要么有特殊的风貌和风土人情,要么人们有奇异的形体,奇异的生活方式,特有的才学技能,从各方面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镜花缘》前半部分故事性非常强,从百花仙子下棋误事遭贬凡间,到唐敖等人周游海外列国,想象丰富,夸张诡谲,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后半部分,李汝珍则醉心于展示自己百科全书般的知识,读来显得有些枯燥。

《镜花缘》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它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

其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赞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借项脊轩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满含三世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文章以项脊轩为经络,以家中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引线,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表达了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归有光睹物怀人,娓娓而谈,悼亡念存。用笔清淡简洁,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质朴真切,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美感。

其十,袁枚的《随园食单》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倡导“性灵说”,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

袁枚仕途坎坷,34岁便在南京购置隋氏废园,起名“随园”,辞官隐居。自此写诗作文,广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引领一代文风。

袁枚曾作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志趣:“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意思是说他不愿做官只是因为懒惰,成不了仙佛是因为贪恋人间闲人之福。

《随园食单》最早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以随笔的形式,细腻地记述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详细记录了14世纪至18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以及当时的美酒名茶。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共14章。

《随园食单》是我国古代烹饪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更是第一次系统全面总结中国烹饪的成就。可以说,它是一部缩微版的中国饮食百科全书,将一千年来长江流域一带中国人的吃,囊括一尽。

如《随园食单·须知单·先天须知》写道: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元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元味也。指其大略: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骗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崛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必搓讶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奎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同一火腿也,而好丑判若天渊;同一台鳖也,而美恶分为冰炭;其他杂物,可以类推。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

袁枚不但会享受吃,而且把吃看作一门学问。从选料、烹饪到品鉴,袁枚都细致加以记录,形成独有的理论体系,让美食也变成了一种文化。至今,淮扬菜、本帮菜、杭菜、徽菜,依然遵循这本食单,万变不离其宗。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对待美食,确实应该虔诚细致,不应该苟且,应怀着精品意识,精益求精,将中餐提升到世界美食的最高峰。

其十一,袁宏道的《瓶史》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明朝文学家、官员。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瓶史》是袁宏道写的插花艺术的专著,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书共两卷,正文共十二篇,“小引”一篇。论述了花瓶、瓶花及其插法。上卷为瓶花之宜、之忌、之法;下卷分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请赏、监戒等。

如《瓶史·器具》一篇写道:

养花瓶亦须精良。譬如玉环、飞燕,不可置之茅茨;又如嵇、阮、贺、李,不可请之酒食店中。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也。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觚、铜觯、尊罍、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窑器如纸槌、鹅颈、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不然,与家堂香火何异,虽旧亦谷也。

然花形自有大小,如牡丹、芍药、莲花、形质既大,不在此限。尝闻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用以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就瓶结实,陶器亦然,故知瓶之宝古者,非独以玩。然寒微之士,无从致此,但得宣、成等窑磁瓶各一二枚,亦可谓乞儿暴富也。冬花宜用锡管,北地天寒,冻冰能裂铜,不独磁民。水中投硫磺数钱亦得。

插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佛教的供花,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宋,明代进入鼎盛时期。

瓶花给予人的,是与自然近在咫尺的交流,会从精神上给予人们满足,由静观万物而获得无穷的乐趣。

《瓶史》对花材的选用、花器的选择、供养的环境以及插法、品赏等,都有较详尽的分析阐述,是学习和研究我国插花艺术的专著。

《瓶史》对日本插花艺术影响深远。日本的花道中有一个专门的流派,就叫“宏道流”。

其十二,文震亨的《长物志》

文震亨,字启美,江苏苏州人,明末画家。清军攻占苏州后,避居阳澄湖。清军推行剃发令,自投于河,被家人救起后,绝食六日而亡。

《长物志》是一本写园林建筑、陈饰器物的专箸,涉及建筑、花木、园林、禽鱼、书画、日用器皿、衣饰等等。

《长物志》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

书名“长物”,取“身外余物”之意。长物,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则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文震亨在这部著作中表达了自己诗意生活的取向:远实用、近审美。一室一庐,一草一木,都可投射审美趣味。

《长物志》表达了简洁素雅的居宅观念,如《长物志卷二花木》写道: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故帏箔映蔽,铃索护持,非徒富贵客也。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又如桃、李,不可植于庭除,似宜远望;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都匆匆忙忙、焦虑慌张,极力追求实用、有用的东西。其实,这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里的不安的表现。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有用”,更要重视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东西。有时,看似“无用”的东西,最后反而有“大用”。无用之用,有时候更接近生活和艺术的本质。

正如周作人所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读书,也不能只读有用之书,也要读一读闲书。闲书里,流淌着对自我生命乐趣的真实关照,以及对生息造化的深沉思考,有着巨大的力量。

如今的图书馆,最显眼的位置摆着“成功学”之类书籍,足以见得这个社会人们的急切的功利性,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浮躁与不安。而古人,有时活得比我们更清醒更通透。闲情逸致才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176评论 5 46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190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232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953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879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77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626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95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36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65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1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9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85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7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7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438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032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