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使人之目盲,
五音使人之耳聋,
五味使人之口爽,
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绚丽多彩的颜色让人眼花缭乱,看不到事物细微的变化。
过多的声音让人耳朵丧失对声音的敏感性。
厚重的味道吃多让人吃东西索然无味,感觉不到食物的原始味道。
在野外驰骋游玩让人心情浮躁。
价格昂贵不容易得到的珍贵物品让人行动只能小心翼翼,穿金戴银凤冠霞帔是不是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也可以解释为因为追求这些难得之货,会让人丧失原则,拿人家的手短嘛)。
所以圣人治世,务实利而不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舍弃那些没有实际作用的东西(不能让自己更强的东西),而取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看到这段,很多朋友感觉傻眼了,音乐不能听了,好吃的不能吃了,出去玩也不行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其实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这样,这些能让人心情愉悦的物质享受,如果喜欢适当的娱乐也不是不行。但是不能把自己全部的资源(精力和物质)都投入到这上面。
现在有些朋友为了追求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每个月拿到工资就秒光,甚至借贷消费,这是不考虑未来的短视之举。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个人能力、机遇不一样,可能收入会有一些差异,但是我们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的慢慢的提升一个阶层,这最主要的一个是物质积累,第二个是学习(学习也要注意甄别是不是有用的东西)。
对于收入一般比较合理的分配是,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于日常开销,三分之一用于计划外的开销(比如添置大件),三分之一用于储蓄,这样日子才会越过越好。有人说我一个月才6000块钱收入,需要买个手机要3000元,怎么办? 计划外支出(这种常常不是刚需)不一定每个月都要用完,多余的存起来,满了3000再买手机呗。
实例:江东小霸王孙策
孙策之父孙坚被朱儁推荐为佐军司马攻打黄巾军,孙策与家人留在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居住。孙策十几岁时就在寿春结交名士,名声渐渐传播开了,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杰出通达。因而于寿春一见如故,结为知己。
后来孙坚与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时,偶然得到东汉的传国玉玺,盟主袁绍逼迫孙坚交出来,孙坚拒绝,并带着自己的兵马南下回去(当时孙坚是长沙太守)。192年在荆州的时候,被刘表的部下黄祖袭击而身亡。当时孙策把17岁。
为父亲守孝结束之后,孙策投奔袁术,当时孙坚的旧部都在袁术手里。为了做出一番事业,孙策就把传国玉玺给袁术抵押,借了3000兵马,由于孙策相貌英俊,言谈幽默,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很多人都原意投奔他,兵士和百姓对待他,没有不尽心尽力的。所以很快就在江东打出了一片天地。
而同时得到传国玉玺的袁术野心膨胀,悍然自立为帝。而当时汉朝的余威还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袁术很快被各路诸侯围殴,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孙策又向汉廷贡献礼物,规模是建安元年的两倍。汉廷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公元200年,孙策已经完全吞并了江东,连曹操也因为无力东顾,只能叹息说:“难以与他争锋了!”
孙策遭遇丧父之痛后,可以说没有人也没有钱粮,果断舍弃华而不实的玉玺(不为目),而换来了3000精兵(为腹),可谓深谋远虑,打下了东吴100年的基业。公元200年,孙策在打猎的时候被许贡门客刺杀。他除了给弟弟孙权留下了江东大块的地盘之外,还留下了,张昭、鲁肃、周瑜、程普、黄盖、朱治,太史慈等等大批文臣武将,可谓英明神武。“为腹不为目”的决策,是他取得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