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一位陶艺家 赤木明登 在他自写的一本书中描述了他与10位手艺好友的对话。
话题围绕两个问题。
“究竟何为美物” 以及
“为何要坚持以人手造物”。
不同的艺术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直到翻到书的末尾,也并没有给出最明朗的结果。
期间断断续续的感悟 我想才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
于是摘抄了原文的几段。
作者拜访了一位住在乡间陶艺人 名叫小野哲平。
“哲平你说,什么样的器物才是好东西?”
“这个嘛,就是里面有东西。”
“有什么东西?”
“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到的东西。”
“感觉到什么?”
“怎么说呢,比如说我……比如说你……这种的……”
哲平说话用词很少,他要是含蓄起来别人很难听懂。以前我为写宣传文案去采访他。结果他说的话我没完全听懂。最后索性把他的原话照搬到了宣传单。
不是被触摸,被观赏,而是靠感受
如要说感受什么
那可能是我,可能是你,这才是最重要的
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和孩子在一起
用过日子的态度,去做东西
雷尔叔叔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已经在日本生活了三十多年。
他出了名的爱石头,一听说哪里有好看的石头,即使是天涯海角也要去寻找。
我敬佩雷尔的创造力,或者说敬佩他创造美的充沛精力。
这股源泉,我想是来自于他凝视自然的纯粹目光。
海岸上的一块石子,流落至此也许有种种因缘,存在与此却没有必然理由。
石子随海浪漂流,偶然落在这里,天意随机中的美让我心生感动。
人造的事物中充满了意图和理由,在遍布人造的环境里呆久了,难免疲惫,
所以手中一旦握着一块天然石头,就不想松手,而是将它带回家,放在自己房间,并与它对视。
“雷尔,你觉得什么东西可称得上是美物?”
“我认为的美就是自然。”
不能回馈自然,最终成为垃圾的东西,他不愿意做。
感知天惠
仁城的工坊兼住家位于一座小山巅上,据说那里能看到远方的濑户内海。
他上有父母,下有两个正上高中的孩子,妻子是位做织染的手艺人。
他家的桌子上,漆物当然是寻常之物。但是仁城身上并没有那种非做日常用具不可的顽固劲儿,
他只是在与木头这种自然对话时,顺理成章地做出了这些让自己舒心的东西。
他每年1月,2月的工作是从板材上取形,3月粗旋,4月到6月细加工,7月到9月上漆,10月到12月收集起一年之作,自己兜售。
他如此脚踏实地地周而复始着,仿佛一切都理所当然。
他一年能做的漆器,越有两千到两千三百个。
他算出一年全家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金额,再除以作品数,得出漆器价格。
所以他的作品从漆器的角度看价格低得惊人。
这种不多出一分一毫的清洁感,就是造物最初的原点。
"大自然的东西为什么这么美?因为那里有生命。有生命,就意味着不会分崩离析。
没有分崩离析,就表示所有的事物都连接在一起。
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与此相连的,是人类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做出来的东西。
这么看,人类似乎很了不起。
但是,这些分崩离析在不断加剧,显得丑陋,即使是现在仍在亲手制作东西的人,
也不过是为追求与众不同而徒劳地制造着怪异丑陋的新东西罢了。
然而,就像人们已经无法只靠自然所赐而生存那样,人也做不出与自然之物完全一样的东西。
幸好天地间只有人类有一种特别能力,那便是思考。
人有心念,便有实现。
对于什么是美。人有思考的能力。可借助思考的力量,发自内心地要做出美的东西。
最后说些个人的感想。
《美物抵心》是一本少有的能让人的心静下来书籍。书文夹杂美图,是小清新们的最爱。
本书探讨的主题与艺术有关 无论是文字构建的思想桥梁还是肉眼看得到的装帧设计 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快速发展时期,匠心精神正在慢慢被人遗忘。
谁都想要快速获得成功,快速获得自己该有的享受,而渐渐对稳扎稳打失去了耐心,对时间失去了等待。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人会容易寂寞无聊,会孤独,包括我自己。
后来才知,是自己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太匮乏了。
不是娱乐就能填的满,
也不是鸡汤就能灌得饱。
是知道的东西还是太少,思考的太少,意欲上的懒惰在那矫情吧。
好书读再多也永远嫌少。
写这文章 也像是种警告吧。
孤独而又耐心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