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善和性本恶其实都是在说我们后天要学习,性善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原本美好的品质变坏,而性恶论则认为我们要通过学习来改变我们原本不好的品质从而变美好。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背过的三字经里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人的本性都相似,但因后天的学习不同,导致习性不同。如果幼时不接受教育,本性会变坏,所以教育要一心一意。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是相匹配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这些美好品德不是从外部得到的,是我本来就有的。
从性善论的角度来说,因为人本性就是好的,我们为了不让它变坏,我们才要接受教育。性善论认为外部环境是影响人的美好品质的重要因素,那如果没有外部不好的环境的干扰,就不需要学习了吗?就像人人都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桃花源,在那样的大同社会里,因为人性本善,且社会环境和乐,所以人善的本性不会受到影响,因此没有人的本性没有变坏的趋向,于是按理来说就可以不学习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反之,荀子的性恶论能解释这一点。即使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成为高尚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惰性也。”人本性是饿了想吃,冷了想暖,累了想休息,这是人天生的惰性。所以我们需要加以节制,学会自律,学会坚持。当然,那是从人的生理功能来看的,饿了就想吃这很正常,这是自然科学,所以性恶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借此劝勉我们要学习,学会做人的道理,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
—0407何心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