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想法,由于自己有刷朋友圈的习惯,朋友圈作为我连接世界的一个手段,已经和我认知世界的旅程密不可分,当一个人陷入一个人的世界中太深的时候,他往往会质疑自己的每一步到底正不正确,也许在他看来一片混沌的东西,在外人看来答案也许是理所当然,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与世界的关联了。
之前罗胖说过,阿里是把世界推到人面前,而腾讯是把人推向整个世界。当使用朋友圈时,你开始阅读别人的生活,开始与万事万物产生联系,这种感觉很奇妙,甚至能让你上瘾,所以说,朋友圈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一整天游荡在这个圈子里都不足为怪。
我从2013年起就开始用朋友圈,目前已经积累了500多个朋友,八成都是在复旦认识的小伙伴,看看他们的状态,总是能激励我前行。
为了抵制碎片化的生活,提高对时间的使用率,我想开设这个专栏《票圈万象》,将我一段时间内刷朋友圈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学到的,做一些整理,以窥探自己与世界连接的轨迹,找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这是《票圈万象》的第一篇文章,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其实心里还是不确定该怎么去行为,去把碎片化的朋友圈搬到纸面上。今天先小试牛刀一下,以下正文开始:
基本所有的朋友圈状态都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干货党:这类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分享他们眼里的干货文章
汇报党:朋友圈就是他行走的记录仪
秀秀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们总把自己对美食、旅游的体悟慷慨的和大家分享
鸡汤党&成功党:多出自创业者和微商,做感动自己的小丑
碎片化的朋友圈越来越没有干货,不如看网易云的几条评论。
但是朋友圈永远不是为你提供干货的,你那么珍惜时间,为什么要刷朋友圈呢?
一个人对朋友圈的使用决定了他对社交的理解。一个重视自己内心世界,习惯于自己对话孤独的人,他们通常很少发状态,喧嚣的朋友圈也会让他感到信息负载而烦躁不安吧;一个渴望交流、倾诉的人,他总是把生活中的喜悦、感动在第一时间里和朋友们分享,许久未见的朋友,突然联系未免显得唐突,所以,朋友圈下面的评论似乎是最好的联系纽带; 大多数人,通常不会刻意去发票圈,他们很多时候是自然流露之后的发个声音而已,或是去汇报一下看过某场电影,或是评论下对某事的看法,或是秀一秀自己的paper、美食、旅游,只要是真诚的,那就无可厚非;还有一小拨人,他们把朋友圈视作结交名流的工具,他们做作、故弄姿态,在他们搔首弄姿、举手投足之间,我看到了一个令人作呕的幽暗内心。
写到这儿,我并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在一个“上帝视角”来评论大家的朋友圈,作为一个基本不发状态的“异类”,我觉得我是没有资格在这里评头论足的。
相比你也看过几年的朋友圈了吧,我想问你,你究竟有多少变化?或者其实,我们都没想着改变吧。
常常说“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我有我的生活,并按照自由的轨迹运行下去,别人有别人的生活,朋友圈的片言只语,仅是管中窥豹,他们的生活轨迹你也没法猜测和预知。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构成了无数条永不相交的列车,在彼此的世界里一意孤行。
刷朋友圈满足了人内心的窥探欲,却没有真正塑造人的内心。
你的日常生活里的别人的生活日常,不是水乳交融,而是泾渭分明。
但朋友圈有种力量,当大多数人的生活日常被连缀成一个整体的时候,就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这个层次我姑且把它称作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