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十四周的演讲与口才课程已经结束了,回想这十四周的学习,我从原来的不自信胆怯到现在的有所提升,虽然不是飞跃般的进步,但这样的一小步一小步的进步也足以令自己欣喜万分。以下是自己关于这十四周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收获与感悟。
第一点是自信。有研究表明,在能引起人们恐惧的事件中,第一就是演讲,其次才是死亡,这可见演讲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轻松。我在这个课程第一次上台进行口才演讲时,抽中的题目是“我最大的优点”,即使我用了半节课时间来丰富自己的演讲材料,但在上台后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任何准备都被自己内心的胆怯击溃了。手在颤抖,声音也在颤抖,本想着直视同学们完成这一次的口才展示,却被自己的不自信心态压的低下了头,只能在看手稿时掺杂着偶尔几次的抬头目视。这样的口才展示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到最后只能“羞愧”地低头走回座位。在这一次不成功不自信我的上台演讲过后,我回去先是回想了表现得落落大方的同学的表现,再向有经验的朋友及前辈请教这方面的问题。自信这种感觉自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练成的,但有几个小技巧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加自信:一就是尽量不看稿子,而是注视着台下的观众,以此传递自己的自信感;二是在演讲过程中少用例如“呃”、“嗯”等这样的停顿词,尽量连贯,才能彰显自己的信心及游刃有余。在后面的课堂练习中运用上这样的小技巧,虽然内心还是不安,但却让演讲效果提升良多。
第二点是练习。因为第一次的上台演练算是即兴演讲了,对于自己这种口才不好、自信心不足、上台经验不多的人来说,开口演讲方面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所以在后面的导游课中,先是准备好了相关景点的PPT,再准备好演讲材料,然后对着电脑中的PPT模版自己练习了几遍,再对PPT进行修改,同时在修改的过程中进行着“想象”——我在提到这个景点的时候,听众们会不会有兴趣;我在描述这个景点的相关神话传说时,会不会让听众们感到无聊。这样经历了好几次的修改并练习后,上台进行口才展示的效果果然好了很多,在练习中得到的熟练度抵消了一部分的自信心不足和不安,并且在宿舍练习过程中灵机一动:或许可以加上我自己的家乡话——粤语,果然,在课堂上本来有些心不在焉的同学们表现出了对粤语及粤文化的兴趣,这样也能让我的“导游职责”能更好地进行。
第三点是“态势语”。演讲作为一门艺术,虽然也以“讲”为主,但这种“讲”还要体现“演”。这不仅仅是要把事和理讲清楚、让人听明白,而且还要通过现场的直观性表达把事物和道理讲的生动、形象、感人,既有情感的激发力,又有声
态并作的感染力。还记得那一次的景点介绍导游课,一个小伙伴的演讲让我惊了一瞬:她真的把自己带入了导游这个角色,将课室当成一辆旅游车,把窗户当成车窗,然后通过声情并茂、热情洋溢的口头描述和以手示意窗外将“我们要参观的景点”在“车窗”外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她的演讲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景点,并且通过有趣的互动将众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提高众人的参与性,这样优秀的表现自然获得了我们一致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过:“无声语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体态语的独特性、直接性、有形性和可观性,对于口才来说,具有不可思议的特殊价值。当时从那位优秀的小伙伴身上学到这一点,我便将这运用到了我的导游课演讲上,我先是用自己的家乡话粤语将众人视线集中到自己身上,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景点介绍,在景点介绍中加入一定的手势以进行引导——即引导众人目光到“车窗”外的“景点”;甚至在介绍家乡佳果时,加上一句伴随着示意手势的话语:“现在游客们可以低头看下自己手上的增城挂绿”,然后再进行对这种水果的外观、口感、历史故事进行介绍,让众人的代入感、参与感更加强烈,以更好的加强“导游”效果。
获得与成长,就是我这是十四周口才与演讲训练课的最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