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屯市一中 叶书媛
今年10月份,有幸去观摩了伊犁州苏伊杯现场课大赛,印象深刻的是评委点评时,多次强调要有文体意识,不同文体的文章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听了19节课后,我自已感觉散文教学还是有一定难度。
回来后,我收集一些学习资料,拜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著作《散文教学教什么》,我觉得这是值得慢慢读的书。
一、名师引领, 贵在有法
王教授在书中讲解了散文的教学内容:
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以及感思。
“这一篇”散文中,有作者传达的独特经验,也有阅读散文的知识和能力。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紧扣文本,不能跑到“外在言说明对象”上,也不能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中去。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的、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如,《背影》的关键点,不在“父亲对我的爱”,而在体认到“父爱”的那双心眼;《老王》的关键点,不在“老王的善良”,而在作者能看出老王善良的那副心肠。
阅读散文,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
我了解了教授散文,首先要熟悉散文的整体知识,确定该篇散文的大体属性。散文是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文体,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以及哲理散文。抒情散文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叙事散文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哲理散文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
在解读一篇散文时,可以看看这是一篇记叙什么过程的散文,是作者的见闻过程、情绪变化过程,还是感悟思考过程;该文再现了什么景观、人事,表现了哪些情趣理念;该文在主客观关系的处理——意与境的关系、句子的营造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二、示例教学,妙在得法
而此次现场课大赛,印象最深刻地就是一等奖课例《背影》,执教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散文的文体特点,尤其是实践了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以及感思这一理论。开课直奔主题,然后带着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即文章的人物、线索、事件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读”,用心“读”。教师设置了文中的线索是什么?文中写了几次背影?与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着阅读,学生有了阅读任务,避免了漫不经心、敷衍的阅读。之后,教师说这篇散文中有昔日作者的身影,也有今日作者的情感,那么,昔日“我”认为的父亲是怎样的?学生回到文本中,仔细阅读,找到了作者的评价“迂”,教师板书“昔日”“迂”在黑板上,教师接着问,之后“我”的态度有变化吗?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第六段,让全班同学齐读,勾画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思考为什么我的态度会发生变化?你读出了什么?学生精读第六段文字,找到了文段中父亲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悟到了朱自清父亲对朱自清的牵挂和爱,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当下”“念”,用情感变化这一主线,细品语言,让学生感知到了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父子之情,教师最后进行资料助读,展示了朱自清和他父亲的罅隙,也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如此难忘父亲的背影。突出亮点是以昔日作者之情和今日作者之情为主问题,一线穿珠,一气呵成,很好地完成了此课的教学任务。
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因为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而此次一等奖课例《猫》,就是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让学生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猫》的设计是默读疏理情节,圈点勾画,品情感,品读情感是紧紧围绕语言的品读展开,教师提问: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后,“我”却更难过的多,原因是什么?学生们找到“我妄下断语,冤枉了它”,教师接着提问“冤枉了它,是什么造成的?”然后带领学生精读有关第三只猫的段落,勾画出我没有判断明白,就妄下断语的依据,学生们找到文中句子,然后朗读,再分析找到这个句子的依据,这时有学生找到了“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教师进行了朗读指导,第一个角度是如果强调肯定可以重读哪个词?学生说重读“一定”,学生练读,第二个角度如果强调猫,可以重读哪个词?学生说重读“猫”,学生练读,第三个角度如果强调妄下断语,重读哪个词?学生读重读“是”,学生练读,通过教师艺术化的朗读指导,学生学会了怎样品味语言,体悟情感,乃是课堂精彩生成之一。
我想,教学散文一是合题,即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编写思路;二是显示教师的学识、个性,能给学生尽量多的启迪帮助;三是趣味,使学生喜欢读这篇课文,喜欢上语文课,喜欢阅读。
我会为此不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