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受困于自己的工作状态,觉得效率有些低下,偶然中从《得到》上听到了《深度工作》这本书,感觉很有兴趣,周末去图书馆时,发现居然有纸质版的书籍可借,于是把书借来又读了一遍。感觉其中的一些观点与方法还是很受益的。
书籍主要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理论章节作者首先提出了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概念,通过例证与观点说明等,证明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并简要分析了现阶段人们越来越少深度工作的原因,以及网络等对深度工作状态的负面影响;并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证明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第二部门准则章节则具体通过四大方面具体提出了深入工作的方法与建议(将在读书笔记下部分具体介绍)。
筛选其中比较感觉比较有用的观点与方法进行分享。首先看下概念的界定: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是指对任职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而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有两种核心能力比较关键,一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二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经营层次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依赖于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但在网络工具的时代,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用浮浅工作——像人工网络路由器一样不断地收发电子邮件,不断被小事扰乱心神——替代了深度工作。对于概念的阐述自己还是蛮有体会的,因为目前自己所处的工作状态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目前自己的工作内容偏于招聘模块,日常工作与各方沟通交流比较多,每天在工作岗位上会经常接到部门、供应商或应聘者的电话,各种QQ、微信信息或邮件也会经常闪动,于是处于工作经常被打断的状态,往往要写一下工作报告或分析时需要等到下班后安静下来。由于业务发展快,各种招聘量比较大,于是很大部分时间用于招聘面试。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成长性有点慢,工作的价值感有些弱,也正如自己困惑的现状。想想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浮浅的工作了,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有些偏弱的。
深度工作少见的原因作者总结了主要的两点:一是最小阻力原则,即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这点上也是自己最近发现工作中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在工作中每天自己也会列清单,把工作任务排序,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倾向于先完成简单快速的任务,对于比较耗费时间与精力的工作倾向于排在后面。做某项工作时,也偶尔会被一些信息打扰而中断,于是又先转做另外一件事,岂不知在任务切换中是一种极大的损耗。二是受过去认知偏见的影响,认为忙碌代表生产力,即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有些公司的“加班文化”应该就是典型了,加班努力工作是好的,但是要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而不只是时间的消耗。
本书关于理论部分的分析大约占据了三分之一,对于准则部分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方法介绍。但是我觉得对于个人应用方面来说,梳理好前期的状态,找出问题的根源还是蛮关键的,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去自我分析的。于工作中,一些浮浅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我们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对自己工作的具体内容做一些区分与评价。找到自己可以通过深度工作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点,再去借鉴准则中的建议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