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符充》(一)
视于形知于心
——小熊给尼
人的视觉的动物,我们常常用眼睛和耳朵去直接判断事物,如我们遇到的一只脚走路的王骀,即便他不言传不身教,但追随他的人如此之众即让人惊讶,常季不知,遂问孔子,孔子说他是圣人,我将要追随他学习他;凡人如常季的我辈又追问孔子为何,孔老先生的一句“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让我们看到了王骀的内心,他心中自有一方天地,不会随生死而变化,不会随天地翻覆而丧失毁灭,因为他心中有自已遵循的要旨。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也因如此,他能看到千差万别的事物其实是同一的,其实都是天地的一。如此,眼睛只看自己能看的,耳朵自听自己能听的,而心却在吸收万事万物的凝结时,自在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浑同境域之中。因而,在外在的形貌是不完整的,但他内在心灵的强大的执著却让人敬仰,万物本为一体,自己失一足只如失去一块泥土而已,所以内心的追逐又岂会因一块泥土而消失弥散呢?故事说的极妙,世界本为一体,残缺的是我们的眼睛。同样受刖刑的申徒嘉在求师过程中,受到同学子产的弃嫌,他言“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 ,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 ,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 ,不亦过乎?”在圣人的眼里,他的断脚根本不存在,先生看到的只是他的心灵,而子产却在跟随老师修行多年后仍在意自己眼中看到的残缺,形体的不足,实不是一个德行高圣之人的行为。他的指责看似严厉,其实更多的揭示世人的以貌取人的俗气标准啊!
庄子如此辛苦的给我们讲述几个形体残缺的人的故事,其实更多的是要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成长无关乎外表,无关乎短命或长寿等外在的形体,内心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对德行的探索和精神世界的探知才是真正的成长。
人生的成长应该是向内的。追求心灵的美好和德行的高尚,应是一个永恒的正命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