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是又一部致青春,最有代入感的应该是60后,那些记忆深渊里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再也经不起细嚼慢咽,即便这样浮光掠影地薅一下都有钝痛。好人没好报是影片结局,阶层的不可逾越是社会结局,努力的胳膊的确拧不过权利的大腿。WG题材电影很难不压抑,《归来》中的雨夜、冬天、各种灰黑色,沉重到透不过气。但《芳华》是凄美的,亮丽而忧伤。一个特殊年代,一个特殊群体鲜活的青春,美且咄咄逼人。
被群嘲甚至遭遇霸凌的何晓萍,难以被理解的“借”军装的思维方式,其实挺符合“阴沟里长大的老鼠胆儿小,粮仓里长大的老鼠胆儿肥。”这个逻辑。从小就没被善待过的人,虽然最能识别善良,却绝不敢相信慷慨。与何晓萍的青春伤痛相比,刘锋的痛在命运。他的善良从没被善待,却在越战中对为国捐躯可能成为被传颂的英雄而满怀憧憬。从一阵子的最可爱的人到一辈子的残疾人,一腔热血到兜头凉水都没能泯灭他对生活的敬意。
从《集结号》、《1942》、《我不是潘金莲》到《芳华》,冯氏的戏谑里渐渐有了悲悯,或许到了一定年纪便自然对俗世报以深情。这种情绪注入到影片的配乐与画面上,动人唯美印象深刻。这些年冯小刚的探索与进取大家都看到了,却又因为他那些破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五代中的“二板斧”,一位一用力就武功尽废,风格无极。一位走向了祖国山河,含饴弄孙。而小刚尚有余勇尝试各种可能,只此便对这老炮儿心生景仰。有人说:离开了王朔,冯小刚就走岔了道。似乎没有精神领袖的引导,冯氏作品真就没法儿深刻。我倒以为跳出靠对白过嘴瘾的老冯很牛气,不画地为牢,敢于刀劈斧砍自我刷新。《芳华》的叙事很隐忍,毕竟大环境这么刚硬,真要深刻,大概连这浮浅的触动都给审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