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 陪伴。最近因为疫情,孩子上不了学,父母们上不了班,每天与孩子朝夕相伴。可是大家都做到陪伴了吗?是不是拿个手机,刷着短视频,看着肥皂剧,坐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了呢?
看到《朗读者》里有一期主题为“陪伴”,讲到一个名为杨乃斌的小伙子,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导致他双耳失聪。他母亲为了让他能像一个健全的人一样成长,执意把他送入健全的全日制学校。从他开始上学的第一天起,他妈妈就成为他的同班同学,充当他的耳朵,陪伴着走过小学,中学,大学,整整16年,这过程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力量,令人敬佩,也震撼了为人父母的我们。
杨乃斌妈妈的陪伴,无疑是高质量的陪伴。但是相比他们来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健全的孩子,无需付出像她这样的心力。然而我们却常常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尤其是高质量的陪伴。
通过疫情期间的朝夕相处,我发现,孩子们的精力是很旺盛的,如果不让他们把这些能量释放出去,在家里就会各种造,不是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就是兄弟俩打架,吵架。可一旦给他们找到一个发泄口,比如陪他们运动一会儿,打会儿球,跳个绳,再陪孩子们聊聊天,他们内心就充满了充实感,写起作业来就更有干劲。其实孩子要求的并不多,只要我们能放下手机,多陪孩子聊聊天,站在他们的角度,陪他们玩会儿,哪怕是看场亲子电影,聊聊电影的人,物,事,也能与孩子产生很好的链接。
在做父母的路上,虽然我们无需任何外力的推动,孩子就会自主长大,但唯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孩子的起跑线,并不是家里多有钱,给孩子多么优越的生活,而是我们父母的认知。学习如何为人父母,提高自身的认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