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复课,经历过漫漫长冬的高三学子们也是成功抵达“战场”。
为了备战高考,每所高校每位学子都在做出最大的努力,高考延期一个月,这个消息喜忧参半。
近段日子,每每站在学校门口,心中方方面面总会有些小感悟,但碍于没有途径抒发便一直搁置在一边,直到近段日子看到纪录片《出路》。
六年跟拍,三个阶层,三种人生。海报上的这两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壹|
地点甘肃会宁县的山沟沟里,一所学校的校长各种请求,软硬兼施,才让12岁的马白娟读上小学二年级。
从家到学校的路是13公里,6个小时的路程,意味着马白娟需要天没亮就起床,赶往学校。
哪怕村里的小学,只有两个老师五个学生,马白娟也愿意日复一日的去读书。
山里的孩子太懂知识的重要性,从他们的眼里能看出对知识最真诚的渴望。
马白娟也是如此,被问及未来的梦想时,姑娘用稚嫩的声音说出:“想要去北京读大学,以后打工赚钱,家里的面总不够吃,要一个月赚1000块来买面,还要挖水窖给我们水喝。”
到学校后,老师开始了今天的课程《我们的家乡真好》。
课文中的柏油路车辆畅行,学子们足球场放松。都让马白娟充满了憧憬,即便是没有亲眼看到这些东西,但她知道这些都很美好。
可好景不长,即便马白娟为了读书做出多大的努力,却依旧没有让家人改变想法。
在爸爸眼里:女娃娃长大都是别人家的,读书有用吗?读完还不是要回来种田的!嫁人才是出路!
哥哥也说:就连减法都要用手指头点点,还读什么呢?
最后,马白娟还是办理了退学手续。
“就你现在的情况,洗碗都没人要”。
这是半年后,马白娟寻找工作时,宾馆经理对她说的话。
1000多的薪水,对于马白娟来说,能让她实现破碎梦想中的一部分,只不过最终还是没能如愿,而这时的她也只能用笑来掩饰尴尬。
贰|
第一次高考落榜,徐佳选择了复读,为的是完成爸爸去世前那一句:“爬都要爬上大学!”
凌晨5点半,徐佳起床,在出租屋内简单洗漱后,便出发去学校。
复读三次的他,最懂这一次落榜的话会怎样。
高考前38天,他不断复习,就算是做题做到手颤抖也没停下。
周围的人看他紧绷的样子便安抚道:尽力就行!不要太紧张。听到这话的徐佳没有回应。
不紧张?也许别人做的到,可对于他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次高考落榜,第二次居然考了和第一次一模一样的成绩。
用他的话说:“老天是不是在耍我?”
湖北工业大学,三年的复读终于有了回报,毕业后的徐佳进入了一家电力公司。
转正3000,实习每月2500。生活终于走上正轨的徐佳笑了。
叁|
这次的镜头不用以往,落在了北京的一幢别墅里,秋千上坐着17岁的袁晗寒。
她说:老师就是在针对我,总说“你知道你是留级生吗?你说你有几个十六岁?”
最后,袁晗寒选择了退学。
她租下南锣鼓巷的一家店面,自己动手买颜料画墙壁,找木料做桌椅,开了家酒吧。
这样充满“个人特色”的酒吧火起来了吗?
第一天,酒吧买出了两杯奶茶,其中一杯卖给了《出路》的导演。
第二天,门口多了很多空瓶,一副门庭若市的样子,但实际上依旧没有生意。
“反正也没有人会被饿死的,只要你不是真心想死!”,袁晗寒对出路并没有过于特别的想法。
3年后,有人在努力工作,有人在努力找工作,而袁晗寒已经周游了欧洲各国,还进入到德国最好的艺术学府深造。
看完这部纪录片,很难说这是一部“鸡汤片”,徐佳复读三年考上大学稳定了工作,未来就一定没有波折了吗?马白娟辍学求职被拒,未来怎么才能过上不愁面食的日子呢?
纪录片的片名叫《出路》,但它却没有告诉我们三段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那这样不免让人发出疑问,郑琼导演耗时六年拍摄了它,到底有意义吗?
我想说有,而且是非常特别有意义。
纪录片看似普通的叙述了三段人生,但其实每段结尾都留给我们一个共同的思考:未来会是怎样?
马白娟、徐佳、袁晗寒的人生出路会是怎样的呢?
读上大学找到稳定的工作就一定会有出路吗?
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一切都不得而知,但在设下问题的同时,《出路》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道理,“路都是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坏的。”
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还是希望各位备战考生,能够以最佳状态面对。家长们,也不用过于担心以及给孩子太大压力,要知道每位孩子都是最特别的存在。
最后,想用《出路》导演的话结尾:在只论输赢的社会里,不被世界左右,把自己相信的东西活出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信仰,这就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