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平静但阳光灿烂的早晨我阅读了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在书中费老以其平、冷静,客观的口吻层层剖析着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我大受震撼。在平静的上午,我的内心却并不平静书中的一些片段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
“最近我遇看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土地的方法了。”
一直以来,通过各种渠道都得知外国人到现今都觉得中国人仍是农耕时代,并以此为出发点对中国进行大肆的舆论抹黑,认为我们相当的落后。久而久之,中国人自己也认为田园生活带有十分浓厚的落后意味。一谈到中国的农村,大家脑海中便浮现“落后”、“愚昧”、“丑陋”的词语。但乡村生活就一定这么受人的鄙夷吗?曾经陶渊明还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来赞颂惬意闲适的乡村生话。《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没有对乡土生活给予明确的态度,但其字里行间其实都在为中国乡土本色正名。
他认为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是在乡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社会,是礼俗社会,是更人与人之间更亲切更熟悉的和谐社会。并且乡土社会是很重信用的。这种守信不是用规矩约束出来的。而是在熟人间的情感中诞生的心甘情愿的守信。“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也是由这种熟人社会产生的。
“做子女的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因此在李子柒深带着中国田园生活走出去的时候,我们不应对此抱着绝对批评的态度。
维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乡土中国》在“文字下乡”和“男女有别”两篇中都提到了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了解。是内敛的,温和的文化。是由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不同。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在《乡土中国》的观点看来,人不应过分宣扬自己的自由感情,而应摒弃热烈的感情以维持大的稳定。我想说,该书成书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而时过境迁,世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社会更有活力。社会对强烈感情的接受度在增加。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追求浪漫,追求自由,寻求新鲜刺激的事物,活得更加精彩,又未尝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