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把2~7岁这个时期称为前运算阶段
A1:获得符号功能
2岁以前的孩子,对任何事物的关注和记忆,都非常依赖感觉线索,也就是需要看到或者摸到这个东西才行。2岁以后的儿童可以摆脱思维对具体物品的依赖,光凭记忆和想象就能对以前看过的、听过的、感受过的东西进行思维加工。
A2:理解和分类升级,孩子们开始知道虽然人和物品在形式、大小或者外观上发生了变化,但本质是没有变的。你把他经常吃的小蛋糕重新换一个包装,再给孩子,就算不去尝,只要他打开一看,就知道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那熟悉的味道。
分类的能力意味着孩子们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归纳总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大小都会被他们在头脑里进行区分。更重要的是,有分类就有了是非观念,孩子们会把人分为“好的”和“坏的”“善良的”和“自私的”等。这就意味着,你要开始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良的家风了。
这个时候是可以对话的!首先,你要在日常生活中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比如说,吃饭前洗手是很好的习惯,把鞋子放到鞋柜里是很棒的!对儿童的管理,用价值观提前熏陶,然后再做管理,你会轻松很多。
A3:领悟因果联系,两岁半以上的儿童,开始逐步明白事情之间有因果关系,特别是那种连在一起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该培养孩子考虑事情后果的能力了。你可以经常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句式,然后再利用一些时间进行发问。比如说,吃东西不洗手会生病的,把爸爸的书撕坏,爸爸会生气的。
A4:同理心出现了,所谓“同理心”,就是想象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而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去识别其他人的情绪,让孩子自己思考。
A5:数字概念的发展,一般到了5岁,绝大部分的儿童都能够数到20以上,并且知道1~10这些数字里,谁最大,谁最小。儿童的计数和运算能力,主要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的文化以及对数字的教学。一个家庭越重视数学,儿童的数学能力就会越好。
2~7岁的孩子有哪些思维局限性呢?
B1:孩子的“自我中心,儿童思维的第一个局限——“中心化”。儿童容易只关注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他们不能同时考虑几方面,所以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如果你想要孩子更好地理解妈妈,可以在各种游戏和故事当中进行角色互换。
第一逆反期的孩子,需要的是自主感,满足这种感觉以后,他们反而会变得比较听话。比如:你每次都给她做一个选择,你是现在穿袜子,还是玩5分钟再穿啊?
B2:不理解守恒,守恒——也就是两个物体,如果只是外形上发生了变化,质量没有增加和减少,那么两个物体仍然是相等的
B3:有生命或无生命,表现在他们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时有困难。。孩子们喜欢把所有的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泛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