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我就一直提醒自己:明天我要在家弹一整天的琴。
为什么我会要这样强调? 这样刻意的提醒自己? 因为我不想忽略自己的这些看起来微小而真实的需求,想好好的陪伴自己,不要像以前那样。
以前面对这样的欲望,我会觉得它不重要———琴什么时候弹都可以的,以后有空再说吧!这以后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总觉得还有比这重要得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如果我一心一意的去对待这些“小事”,会浪费时间,耽误做其他重要的事情。 可事实证明,那些所谓重要的事,我也没做的有多好。
这段时间阅读、体验、觉察、听书、听自己的咨询录音、听课,越来越发现:内心的淡定从容,于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是装不出来,也不能敷衍对待的。如果我假装淡定从容与人交流,对方是能够感受得到我的假装,会很清楚的感受到我想强加给TA的是些什么。
在听自己的语音时,我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大多数时候我觉得是舒服的。感受到那个时候、那个状态的我,内心的波澜不惊,虽然也有一些时候会有一些急促。
想起前几天听李子勋老师的微课录音,他说后现代注重的是关系和同在。咨询师和案主的关系是“与你同在”而非“与ta同在”,在“我”和“你”的关系中,你创造了我,我创造了你;来访者创造了咨询师,咨询师也创造了来访者,这个就是一个新的关系。对于来访者来说,这是一种新的体验,也是一种帮助。
那么,我想把这种关系推广到我和自己的互动模式上来。昨天在书上看到一行禅师的一句话:如果你现在的生活方式,跟20年前一模一样,那么很明显的,你的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刻永远不会到来。
回想一下20年来我的生活,确实有很多很多的改变与收获,但是我感觉有一种东西一直没有变。因为这种东西没有改变,它执着的在我的身体里生根发芽,禁锢着我,让我轻松不得,即便是给自己放假,整天无所事事,我也不能真正的做到安然自在。短暂的轻松自在是有的,只是这份轻松自在好像是借来的,很快就要归还。归还之后,又重新回到那种紧绷的状态。我清楚的知道这种紧绷来自于哪里,它是什么? 我想改变这个紧绷。
今天我要好好的弹琴,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