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的次子,隋朝的第二位,也是亡国之君。至今一说到隋炀帝,首先想到的是:暴君、昏君,和商纣、夏桀可相提并论。就连他的亲表弟李渊赐给他的谥号“炀”里也没有让人有一丝的好印象:“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荒淫昏暴之意全包括在内。
这一评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弑父淫母
这是世人认定杨广的第一大罪状。先看弑父,据《资治通鉴.隋纪》中记载:604年,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及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回信送至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努,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此时,宣华夫人陈氏跑来哭诉杨广在她来的途中意图非礼她,隋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是付大事!”急命人传柳述、元岩拟定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后将柳述、元岩抓人入监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寢殿待疾,并将隋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不久隋文帝驾崩。
而历代的官修正史对于杨坚之死是这么记载的:
正月二十七,杨坚抵达仁寿宫
正月二十八,杨坚下诏将朝廷的财政、赏赐之权,一切大小事务全部交给太子杨广处理。
四月杨坚开始感觉身体不适,6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七月初十,杨坚病势突然转重,紧急召见文武百官,弥留中杨坚躺在病榻上,用尽最后的力气和他的大臣们一一握手话别,并命亲信大臣何稠,让他负责自己身后事,又召见了太子,情形是这样的:上因揽太子颈谓曰:“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
7月13日,杨坚崩于太宝殿。
可见,杨坚死得极为从容、安详,把江山社稷交给太子,带着放心满意的心情撒手西归的。
为什么史书上对杨坚的死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呢!
杨广“香艳版”的弑父篡位故事是直接取材于赵毅所著野史《大业略记》。这部书史料来源大多是民间流传的一些杂谈、轶闻和传说。众所周知,隋末唐初的百姓对“暴君”杨广恨之入骨,所以赵毅怀着此种心情出于对批判杨广的考虑,才根据民间传说创作这样一个故事,而《隋书》的编撰者魏征等人作为新朝大唐臣子,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批判旧王朝,抵毁旧统治者的机会,所以就有了此版本。
淫母一说是指杨文将隋文帝的两位妃子收为自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看来是有乱伦之理,但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人文风俗来看也只是一桩寻常事。
隋唐皇室祖先多是鲜卑化的汉人,杨广的母亲孤独皇后,就是鲜卑族人。那时候,鲜卑族的婚姻制度大体上保留了“及父兄死,后母与嫂子从子弟配”的风俗。”当时以继母为妻,以寡嫂为妻的婚姻事例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2、为追求享乐,开凿大运河,奢侈靡华。
隋炀帝登基,改年号“大业”。大业元年,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据说征调民夫千万余人次!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耗费民资无数。对于隋炀帝这么劳师动众加进行的大型国家建设,后人猜测其动机,最常见的是这两种:一、杨广“贪恋江都美景”,为方便去扬州游乐看琼花。二、开凿大运河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要泄沿线的“地气”,以防隋朝杨氏龙脉被扰。
而当时隋朝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虽统一全国,并没有真正实现国家的太平。历经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各方面都出现了短期的难以磨合裂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维持国家统一大业,隋炀帝就有了营建东都、开凿运河的做法。《资制通鉴.隋纪》中给出了这样的理由:隋炀帝不愿“坐深宫”,要沿河到各地去“察看”。还有就是利用开凿的运河从根本上解决新建王朝“不能长治”的问题,是履行帝国天子之责,通过巡游了解下情,巩固统治,这种巡游,不是单纯的享乐、游玩,而是军事和政治上的示威。
大运河的开通,把中国南方和北方真正融为一体,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也更好地控制了南方,到今天,大运河也是重要的航运线,南水北调的重要工程。
当然这么大的工程也成了杨广劳民财的重要证据。百万余民工的日夜劳作,多少家庭因此而家破人亡,从百姓的着眼,这是大错特错的,但是从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着眼,这是功不可没的。
3、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隋炀帝好战,早在登基之前,隋炀帝就率兵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即位以后,更是以建立千秋大业为己任。他进兵林邑(今越南北部),是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的许多;他开拓琉球(今台湾省),进一步加强了琉球与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他征服吐谷浑,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扩大了中国的领土。但隋炀帝在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三次御驾亲征高丽,却直接造成了隋国王朝的覆灭。
612年的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的指挥失误,隋国惨败,损失惨重,隋国国内开始发生百姓起义。
613年正月第二次东征,因帮隋炀帝登基有功的杨素儿子杨玄感叛乱,不得已退兵回国。
614年4月,隋炀帝发动第三次东征,高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叛徒高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胜利班师回朝。但战败的高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不放回俘获的隋朝军民,这样的胜利无任何意义。
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严重损耗了国力,让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让隋王朝走向灭亡。
隋炀帝:“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汉武之事”,希望建立一个“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的王朝,做一位千古之帝。为了实现他的宏伟大业,在统治期间,他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规划和改革,没有一天不再兴建工程,没有一天不在外出巡视和进行战争。
只能说隋炀帝是一个激进派的改革家,他开创科举制度、开凿世界上最早的大运河、开疆拓土,用他在位的短短十三年,却做了别的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事情。
十三年干这么多事情,而且件件是大事,却让跟随他的臣民们苦不堪言,所以他就成了暴君昏君。失去了民众的基础,又成了亡国之君,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都没有人为这位皇上说句公道话,他的功绩也就埋没在各种抵毁、诬陷中,所以本想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隋炀帝成了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差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