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背起自己小小的行囊,你走进别人无法企及的远方,你在风口遥望彼岸的紫丁香,你在田野捡拾古老的忧伤。”
我往往觉得这首诗美丽得如同叹息。
远方,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是在广阔无垠的原野尽头,还是在永远到达不了的漫漫天际?是恬美宁静的村庄,还是那无边无际的空旷?
在诗人心里,远方成了理想到达的场所,是灵魂与内心的净土,是一个远离红尘困扰,摒弃世俗的孤独旅途。一个人,一个目的地,一场义无反顾的行走,一次孤单的、通往乌托邦的旅程。
远方的景象吸引着我们,宛如一首飘渺空灵的乐曲,贴近了却依旧触不可及。因为远方之外还有更远的地方,而触手可及变得难得稀奇,于是放弃了近景的观赏门票,转而去追求更加无法企及的期望,以至于忘记了追求之外仍有追求,近景经时光沉淀终将成为旧景。可是远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乌托邦,载满了一切美好的、值得期待的事物和欲望,当心在红尘中累了或醉了的时候,那儿始终是自己宁静的向往,未改的初衷。
远方有多远?有人说,生命的尽头便是远方的终点,而我则庆幸身为人不知何日将是归期,就如同不知远方有多远一样。你如果知晓了旅程的尽头,那么你便会停滞住脚步,害怕行程的缩短。如果真的知道了归期,那数着日子的生活该是多么可怖。我曾读过一篇名叫《远方》的散文,那个主人公厌倦了故乡的俗气和喧闹,于是离开的家乡,去往自己向往已久的宁静的远方,而最终,却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对往昔深切的怀念,他死在了远方。我又看到《玩笑》中说,人们拼命地挤向通往乌托邦的大门,但当门在身后关上时,才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我觉得世上最恐怖的事情不是“我想要的一切我得不到”,而是“这明明是我想要的一切啊,可为什么都变了呢”。许多人他们拼命追求一切,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知道悬崖勒马,可有些人他们明明知道会坠下悬崖,却仍然拼命追求一切。
远方,有时实实在在是一个无法企及的乌托邦。
我喜爱《红豆》这首歌,喜欢里面林夕深情款款写下的那句“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我不知道那细水长流的会不会只是一个远方,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或者只是一个虚幻的镜头,但他却成了词人心中最美的念想,内心深处最真诚的渴望,于是再也不管那里远不远,到底是一个归处还是一个掠影,会不会有人相伴变老,会不会与寂寞如影随形,细水长流早已成为内心最美最宁静的一个角落,偶尔把它偷偷拿出来看也会笑的。
远方在哪里?其实它仅仅藏在人们的心里。
所以为什么会被称为远方呢?因为那是一个只可以被遥望的地方,你离它太近了,反而觉得它不真实,只有远远地看着,才会使它成为心中的梦想,内心的期望,美好的代名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等到未来风景看透的时候,那里便成了最宁静的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