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半年最期待的一部影片,《明月几时有》如约上映了。许鞍华的镜头,依然那么入神,依然那么自如。
在某网站,我说终于上映了,零点场等你。
有人评论说,这种片你还去看零点场。大片才值得去看零点场。
我问他什么是大片,什么样的大片值得看零点场。
他说,速八,变五,复仇……
好吧。我承认我无话可说,无言以对。没有什么值不值得,观点不同,不足以谈论。《黄金时代》,《山河故人》,《雄狮》,《我不是潘金莲》,《明月几时有》才是我的大片。
《明月几时有》是惊喜的,亦是平淡的。惊喜于它的叙述,它的表达……平淡的是它是普通人面对家国破灭的抉择,坚定。
开场的伪纪录片采访式的旁边叙述,简单自然。很喜欢如此的形式,也担心会不会如《黄金时代》的对镜讲述如出一辙,没了惊喜。当然《黄金时代》的对镜讲述的形式,是我非常喜爱的表现形式,讲述着他们各自眼里的萧红,以及动荡的局势。而《明月几时有》里彬仔纪录片式的采访,就是一个东江纵队当年的亲历者在与你讲述一群普通人的爱国情感与抗战决心。
它并不主观,并没有以主观的视角去述说那段历史。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视角,每个人都是那段历史当中的主角,他们亲历的人与事,最直接的展现在你我的面前,好与坏,自己感知。
开场以茅盾夫妇为代表的营救大行动,一个点。由这个点牵引出了动荡的局面。而方兰在不知觉的参与了这次大营救之后,也逐渐参与了抗战之中。周迅饰演的方兰,从前期的与李锦荣单纯的爱情模样,到参加了抗战队伍后的果敢坚定,再到后来母亲被捕,离去的克制,隐忍。每一次经历,每一个层次的转变,都是自然无痕,尤其是后半段的面对母亲被捕后,决定营救,再到为了大局放弃营救期间内心的煎熬挣扎,克制到了点上。唯一觉得别扭的一点就是扮演前期的少女情,可能是年龄差距的缘故吧。但声音是极好听的,尤其是两次诵读茅盾文章的时候。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去了。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
忽然又回来了!
不单是风声,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那种有颗粒感的烟嗓很适合这个基调,有质感,与周遭的一切环境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到隐忍,那就是与方兰情投意合的李锦荣了,以及春夏扮演的富家千金。看似身处上流社会,与日本人觥筹交错,每日周旋于危险的漩涡之中,都是为了获取情报,解救更多的人。每天过得小心翼翼,置于危险之地,是一种隐忍,也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决心。
片中日本人山口诚一朗诵苏东坡的诗词的时候将“明月几时有”,说成了“明月何时有”。在李锦荣指出错误的时候,并向李锦荣请教中文。再这场“何时”与“几时”的讨论谈话中,也微妙的展现出了文化上的差异。这既是影片片名的点题,来源,也是在说日本想要真正进入中国“何时”才有可能,遥遥无期的渺茫性。而“几时”是国人对于胜利的决心,对于胜利到来的坚定。
方兰,李锦荣,刘黑仔,三条线看似闲散无关,却是紧密的暗和在一起,个个人物丰满,各自的使命各自都在坚定。
最惊喜最让人折服的莫过于叶德娴饰演的方母,人物刻画饱满有力,入木三分,生活化的如你我生边的老太太。作为最平常的普通人,最生活化的一面,她有着自己的小自私,在拿糕点给茅盾夫妇讨论续租的事时候,拿了三块糕点,犹豫的停顿,又放回去一块,那一刻恰到好处;在沈太倒水的时候,她那吝啬的小心思展现出来,并不会觉得她势利,反倒觉得这小老太太有点可爱。无论是她拿着刀找兔子的动作,还是方兰走了以后,她一个人在阳台外的踱步,还是她走路时那哒哒哒响的拖鞋,她都像极了一个市井老太太,毫无痕迹,自然鲜明。
然而在面对方兰投入抗战事业中,在国仇家恨面前的时候,她却也是大仁义的。当她知道方兰所做的事之时,她对方兰说,死了不要紧,不要连累了队友。当时看似一句玩笑话,在之后的行动失败后,看到的却是方母内心的决心,她死也说不认识阿四。在平常生活上,她就是个为柴米油盐犯愁,斤斤计较的老太太。在民族存亡的面前,她有足够的硬气,足够的仁义。方兰也许是最懂方母的,在最终,她放弃了营救。
最后赴死的那场戏,双影后掘坟也是足够的精彩。
作为一个被标榜为红色题材,抗战的电影,她没有大场面,也没有抗战神剧的雷点,也没有神化英雄的光环。每个人都是普罗大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平常人,只是面对欺压,他们共同奋起反抗。很多人说,许导的《黄金时代》亏了太多,这次的《明月几时有》妥协了太多。然而并没有,这依然是许鞍华的叙述方式。
没有故意的爱情戏,爱情在这中间,很淡很淡,不着痕迹。台词的小幽默,小风趣,尤其是方兰与方母的日常对话,以及刘黑仔的小搞笑,都让这原本凄风苦雨,黑暗惶恐的日子淡化了许多,显得并不那么沉重。
开放式的结局,一句胜利后再见,一个平移的镜头,过去与现在,每个人都是时代潮起潮落的见证者。
《明月几时有》,没有刻意的去迎合,面对市场化商业化的检验。其实它更适合自己一个人慢慢的品,如《黄金时代》,《桃姐》,如《山河故人》,《天注定》等,珍藏起来,偶然一个时间段,独自品尝。